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禎在北京城上吊死了。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實,它叫歷史。 我想補充一點許多地球人不太知道的細節—— 崇禎上吊的地點,是今天的北京景山,當時叫煤山(是不是有煤礦?);時間是晚上。 在登上煤山之前,慌亂的崇禎首先命人把自己的兒子送出皇城,自己先去了后宮,看到周皇后全身穿戴得格外整齊,衣服的袖口、領口、褲腳等開口的地方都用線死死縫住——她用這樣的方式試圖保住死后的貞節。皇后見到崇禎后,上吊而亡。 崇禎又來到了壽寧宮,這里住著他最疼愛的女兒——長平公主。她才十六歲,這一晚她也沒有睡覺,看見父親進來,傷心地哭泣起來。崇禎一只手捂住臉,另一只手揮刀向自己心愛的女兒砍了下去。驚恐而弱小的公主本能地用手臂擋住冰冷的刀。崇禎的手一抖,看見女兒鮮血如注,暈倒在地。他的心死了。 之后,崇禎走出壽寧殿,又相繼砍死了另一位女兒和幾位妃嬪,然后換上平民的衣服,從中南門跑出皇宮,來到他的親信大臣朱純臣的府邸前。此時的崇禎,已經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權力化身,而是大家避之惟恐不及的燙手山芋。親信大臣的門叫破喉嚨也沒有叫開。 崇禎再次回到皇宮,敲響了召集官員的大鐘,然而此時,還有誰在意這鐘聲?等了很久也不見一個大臣身影的崇禎說出了一句遺言:“諸臣誤朕。”——這絕不是一句推卸責任的話,縱觀晚明的歷史,發現實在是一句精辟而客觀的總結。 崇禎還準備從齊化門出去,卻被守門的太監誤為奸細,差點被大炮打死。其它的宮門都已經掛上了表示投降的白色燈籠。崇禎知道無處可逃了,而且,他也不打算逃跑了。老祖宗朱元璋開創了大明朝,今天卻葬送在自己的手里,他要給大家一個交代。 崇禎重新換上龍袍,來到煤山,上吊而死,年三十五歲。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尸,勿傷百姓一人。”這是他留下的最后遺言。 自始至終跟在身后的,是一位叫王承恩的太監。崇禎死后,他也上吊自殺,繼續陪主子走黃泉路。 而另一位深得崇禎信任的太監曹化淳,則早早地打開了皇城的彰義門,投敵叛變了。同樣是太監,做人的差別也很大。 在這一晚,崇禎從九層高臺墜落到萬丈深淵,親手砍殺自己至親至愛的人,然后自殺。他的故事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但這一晚對另一個人來說,是一出喜劇,這個人叫李自成。 李自成帶著他的難兄難弟們,經過了十四年的刀光劍影、輾轉流亡,終于抵達了至高無上又神秘莫測的權力中心——皇宮(最先進入皇宮的,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前鋒部隊)。他們驚訝地發現,進入皇宮要比進入北京城容易很多,而進入北京城要比進入其它城容易很多,總之,越到最后越容易。泱泱大明王朝,早已經在這一晚到來之前耗盡了所有的氣力。 李自成本人在崇禎自縊后第二天趕到北京城。他已經在城內看到“大順永昌皇帝萬歲”的字樣了(一個多月前,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 李自成進入皇宮,看到血泊中的長平公主,也不禁悲嘆道:“圣上太狠心了。”他命人把公主的“尸體”送到崇禎的岳丈周奎的府上,五天后,公主竟奇跡般地醒了過來,得知大明已亡,父親自縊殉國。何其悲哉!兩年后,公主病亡。 崇禎的尸體被抬到李自成面前,這位跟他斗了十四年的老兄,此刻是躺著的,無語了;而他站著,他是勝利者。但是,身為勝利者的李自成卻沒有勝利的感覺,有的只是負罪感。 很顯然,皇帝是他逼死的,他是弒君篡位的罪人。這種罪還不是一般的罪,而是逆天的罪,也就是罪的最高等級。兩千多年以來,所有人都一致這樣認為。這就形成了一股無形而巨大的道德力量,李自成需要跟這股力量搏斗。 他對躺在腳下的這位老兄說:“我來與你共享江山,如何尋此短見?” 他下令,給這位老兄準備一口薄薄的柳木棺材,抬到昌平草草下葬。 部下勸他稱帝,他說:“不了。” 他的言行暴露了糾結的內心——既不敢承擔弒君之罪,又不能讓兄弟們知道自己的負罪感。他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這種孤獨,崇禎有過,之前和之后的帝王們都有過,所以他們說自己是“寡人”,真的很貼切。 當初,他和兄弟們在荒山野嶺喝酒,雖然沒有像樣的下酒菜,但是可以言語無忌,可是現在,他必須而且只能獨自和無比強大的道德力量戰斗。 紫禁城里的龍椅就這么空著,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死了,這個統治了中國276年的政權瓦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