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講古詩最常見的套路,就是讀讀講講,這也是很難講出新意的講法。詩歌要講出新意,關鍵在于根據所講詩歌的內容特點,安排合適的形式。王維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詩中有畫”,這一點也是后世所公認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體現這一特點,同時也能鮮明地反映王維創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隱逸傾向。引導學生學習這一首詩,對于了解王維的創作風格,可以收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覺得,讓學生把握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的特點,最好的方式莫過于把詩歌的文本還原為一幅山水圖畫。在授課過程中,我先帶著學生熟悉詩歌內容,然后在黑板上現場手繪一幅橫幅的卷軸,接著把詩歌的內容,轉化為卷軸畫的各項內容:把詩題“山居秋暝”作為畫的題目,放在畫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四句是畫面的主體,把它放在畫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變化成“雨后秋晚”,作為時間放在畫幅的左側,再把“王維作”作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這樣能比較直觀地表現“詩中有畫”的特點。最后會發現,詩的尾聯無法放到畫幅中去,這時候介紹王維的生平和思想,使學生理解王維的隱逸情懷。 教學目標: 1、 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2、 認識王維創作后期詩歌中流露出來的隱逸傾向。 教學難點 品味詩中所描寫的山村景色,體會詩人向往隱逸生活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學習了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兩首古體詩之后,今天我們轉入近體詩的學習。 自東晉陶淵明、南朝謝靈運開創山水田園詩派以來,他們的山水田園詩深受一些優秀詩人的稱贊。到了唐代,它開始受到人們的推崇,王維、孟浩然就是這一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近體詩《山居秋暝》。 二、近體詩簡介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近體詩產生于唐代,分為律詩和絕句: (1)律詩 (2)絕句 作者介紹 王維(約701-約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其詩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他又精通繪畫,擅作平遠之景,擅繪人物、叢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詩歌朗讀指導 1、聽朗讀。 2、結合注釋,讀懂全詩。 3、誦讀全詩。 誦讀指導 詩的首聯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敘述口吻讀。 頷聯、頸聯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托了詩人閑適的感情,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尾聯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慢讀出,表現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 四、詩中有畫 (一)題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王維隱居輞川之時。他在那里建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了地點;“秋”點明了季節;“暝”,傍晚,點明了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 (二)后人評價 王維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筆觸清新自然,使我國的山水田園詩在陶淵明、謝靈運之后達到又一高峰。后人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蘇軾稱贊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本詩即是“詩中有畫”的代表作。 (三)詩中有畫 詩人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猶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說“詩中有畫”,我們就把詩還原為一幅古典的卷軸畫。(教師在黑板上手繪一幅橫幅卷軸的圖形。) 1、我們首先找出詩中的寫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首聯寫出了什么樣的意境?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 首聯與詩題有什么聯系? 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 3、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和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都是寫景,有什么不同? 明確:頷聯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用了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頷聯側重寫物,頸聯側重寫人。 頷聯與首聯有何聯系? 空氣清新方可見月光之皎潔;新雨之后才能顯清泉之聲響。 4、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是否和諧?并說說原因。 明確:是。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遍勃勃生機。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5、六句寫景的句子,哪幾句可以作為畫面的主體?學生概括。 明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教師把這四句寫到畫幅的中央) 6、、這四句作為畫面太過簡單,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大約200字。 參考范例:“明月松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虬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歸浣女”。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么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蕩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7、總結畫面內容 畫面總合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們體會了“詩中有畫”,假如為畫取名,應是? 明確:山居秋暝。(教師在畫幅的右上角寫上“山居秋暝”四字,作為畫的題目。) 再為這幅畫的落款處補些說明,寫上時間,可用哪些詩句?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概括為“雨后秋晚”寫在畫的左側) 還缺什么? 作者。教師把“王維”寫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畫外之意 1、說到這兒,我們把握了詩中蘊含的畫面,對“詩中有畫”有了初步體會。學詩不但要把握內容,還應體味作者的感情。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山居秋景的喜愛,對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終流露出詩人遠離人世、回歸田園的愿望。 如此,我們還不能算是完全讀懂了這幅畫。因為這幅畫不能把詩的尾聯概括進去。 2、翻譯尾聯,并體會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天的芳華景物已在不知不覺中衰敗,秋景卻很美,我還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歸去。 尾聯表達了作者欲遠離塵世歸隱山林,不再回到紛紛擾擾的官場中去的強烈愿望。體現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詩的尾聯,我們有一個疑問:王維本在做官,為何向往隱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隱居是出世。唐代詩人,尤其是盛唐詩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實現人生抱負。要解開這個謎,我們必須了解一下王維的生平和寫作背景。 知人論世: 王維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過匡世濟時的理想。特別是在張九齡拜相以后,王維曾極力稱頌張九齡的一些政治主張,得到張的賞識與信任。但隨著張九齡的罷相,王維的仕途也漸趨坎坷,對當時的官場開始感到厭倦;在這種情況下,早年對佛教的信仰開始在他的心中占據重要的位置,40歲以后便“吃齋奉佛”,曾一度在終南山和輞川別業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以與友人賦詩唱和相酬為樂,表現出厭惡世俗、逃避現實的隱逸情趣。本詩便較為典型地體現了詩人的這種情緒。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山居秋暝》表現了王維向往田園生活的思想傾向,也流露出對仕途失望,厭棄官場的情緒。同時,我們還學會了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知人論世。 板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