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字繁體的正體字為“寜”。比如明嘉靖《寧波府志》就寫成“寧”,假如嘉靖志寫成“寕”或“甯”了,則一定是后來的翻刻本。
明嘉靖《寧波府志》書影,寧。
清宣宗原名愛新覺羅·綿寧。綿字太普通,要天下人避諱,實在過于擾民,于是圣上仁慈大發,自改綿為旻,這是皇帝避于天下人;但皇帝總得有威嚴,天下人終究得避帝諱,于是下旨將“寧”改為“寕”。
一般來說,假如所見圖籍、碑碣、公文中,“寧”字一律用作“寕”的,可以斷為道光朝的。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之中文本,寕。
假如“寧”、“寕”同時存在,則僅憑其寫法斷代,就不算靠譜了。因為“寕”字本身為“寧”的異體字,最早出現時只為書寫方便,并無避諱功能。比如,明代的輿地圖籍,往往在全國輿圖上書為“寕”,但在地域范圍相對較小的輿圖上可見“寕”“寧”并存,而正文中,則基本上書為“寧”。所以,憑一字斷代,并不科學。
我們現在所見寧字的繁體字,最多是“甯”,它又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這個,一時還難以遽下結論。在下所見各種清代史料中最晚的“寕”字,出現在寧波人送給華盛頓紀念塔的石碑。
華盛頓紀念館里的寧波石碑,咸豐三年,寕。
章國慶先生編的《甬城現存歷代碑碣志》中,最晚有“寕”字的碑文是咸豐元年(1851)十二月(P152);最早出現“甯”字的碑文,是咸豐五年(1855)三月(P160)。
取個中值——,我猜測“甯”字大規模出現,可能時在咸豐三年之后。
拓片,咸豐十年,甯。
“甯”取代“寕”的原因,我猜測是為避清文宗諱,——奕詝的詝字右半邊。
《鄞縣通志》上說:清宣宗道光三十年文宗即位,因避文宗諱旻寧,改寧為甯。
《鄞縣通志》書影截圖。
通志此說用語顯然有錯戤,一是文宗并非旻寧、而是奕詝,二是抹掉了“寕”字長達三十幾年的歷史,直接從“寧”跳到了“甯”。
不過,這也提示了甯字產生的原因,故作猜測如上。
寧的三種繁體字,具有提示時間的意義,可說是吾鄉治史者的便利。
大體說來,寧是道光年之前的,即1820年前;寕(包括缺筆)是從道光朝到咸豐三年的,即1820-1853年;甯是1853年后的。
支持這一經驗觀察結果的,還有《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咸豐三年十一月,寧字還寫為“寕”,但到了四年五月便寫為“甯”了。
以上,讀秀該書書影截圖。
記得三四年前,寧波民信史專家鄭老曾為四個清代的信封究竟是道光丁亥年(1827)的還是光緒丁亥年(1887)的犯難,后來衛彪兄提供了《鄞縣通志》的說法后,便迎刃而解了。[1]
四個信局名稱中均為“甯”,所以投遞時間只能是光緒丁亥年(1887)。圖像來自鄭老的新浪博客“靜海怡園”。
但到了民國年間,這個規律便被打破,寧,寕,甯,甚至會一股腦兒地出現在一本書里或一張紙上。
民國實寄封上的郵戳,寧、寕并存。圖像來自鄭老新浪博客“靜海怡園”。
正因為寧字的三種字體分別有時間意義,所以,現代整理出版地方文獻時,一律用簡體字的話,就會過濾掉這一相當有用的信息,比如《天一閣碑帖目錄匯編》。
這方面,章國慶先生編的《甬城現存歷代碑碣志》就做得很好,它不僅全文用繁體字,而且忠實地用上了與原碑文相同的寧字,即寧、寕、甯與原文一一對應,顯示了嚴謹的學風。因為如果偷懶用WORD的簡體轉繁體功能,是絕對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老外在寧波出版的中文書籍中,似乎很不守這個規矩。
上不避道光“寧”,下不避咸豐“寕”。
只有這兩個,才對。
2016年5月13日
----------------------------------------------------
[1]清丁亥年寧波四家信局水路郵上虞崧下古封年代考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becf1e0101fv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