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建中湯、六君子湯加味醫案 郭某,男,18歲。本就脾胃虛弱,少食不化,自認為飲食積聚,兩日服開胸順氣丸六袋(6g/袋),若貧者遭劫、困者被掠,致中州一虛再虛。 癥見面色暗淡萎黃,體倦無力,飲食不思,食后氣逆欲吐,腹痛腸鳴,大便干秘,心下悸動,小腹下墜,喜溫喜臥。診腹軟而不痛,舌淡紅,苔薄白,脈象弦細無力。 脈癥分析,證屬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肝木乘土,升降失調。治當溫補脾胃,和肝緩急。 擬黃芪建中湯治之:黃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6g,生姜6片,紅棗5枚,飴糖30g,三劑。 二診:藥后思食,惟食后心下脹滿,惡心減輕,腹痛下墜亦止,大便仍秘,口干口苦,脈弦細弱。此脾胃虛弱,一時難復,培土建中,法不可更。 擬六君子湯加減: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0g,甘草6g,陳皮10g,半夏10g,山藥15g,紅棗5枚,三劑。 三診:諸癥減輕,日趨向愈,囑服參苓白術散以資鞏固。 原文復習 《金匱要略》: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各家論述 《金匱要略論注》:小建中湯本取化脾中之氣,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黃芪能走肌肉而實胃氣,故加之以補不足,則桂、芍所以補一身之陰陽,而黃芪、飴糖又所以補脾中之陰陽也。 《金匱要略心典》:里急者,里虛脈急,腹中當引痛也。諸不足者,陰陽諸脈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證相因而至也。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充虛塞空,則黃芪尤有專長也。 《金匱要略方義》:此方乃小建中湯加黃芪而成。黃芪為補氣扶弱之品,得飴糖則甘溫以益氣,得桂枝則溫陽以化氣,得白芍又有益氣和營之效。綜合全方,其補虛益氣之功優于小建中湯。 |
|
來自: Dementia豆豆 > 《醫案匯 四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