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水彩畫的所有需要準備的事物已經說完了。感興趣的朋友呢,可以點一下我的頭像,然后查看一下文章。(或者您就關注我吧,哈哈)跟水彩畫相關的封面圖片是一樣的。沒有幾篇還是很好找的。 所以今天主要還是說明一下水彩畫的各種技法。 濕畫法: 將畫紙用清水涂一遍,或者將畫紙浸沒在清水中,四五分鐘后取出,以前呢畫家喜歡平貼在玻璃板上(我更青睞于將畫紙裝裱一下,參考之前的文章,如何裝裱),這樣紙張可以更長時間保持潮濕,吸取紙張表面的積水,所有學生過程都是在潮濕的紙張進行的,層加,接色,重疊都可一氣合成。最后的效果是形體模糊朦朧,光感較弱,色調柔和含蓄,都用來表現朝霞雷雨晨霧的天氣。這種畫法落筆前已經成竹在胸,過程與步驟清晰,落筆肯定大膽。 有點國畫意境的意思哦 干畫法: 依照對象形體的明暗層次,用多次加色來刻畫,即先鋪亮色,待干后逐步曾加深色,(油畫相反,因為水彩是透明的,淺色蓋不住深色)一般加三次為宜,覆蓋太多容易發灰,容易臟。疊加從大面兒開始逐步縮小范圍,最后點彩完成。這種畫法適合表現光感強烈的對象和復雜的形體,能深入細致的表現對象,整個繪畫過程都是在畫紙干的情況下進行的,要養成落筆不改的習慣。注意!這句很重要,因為習慣很重要,養成習慣更重要。 干畫法畫一箱多肉 干畫法畫風景 (層加法,重疊法) 我相信這張圖能讓大家對干畫法的重疊和層加有一個更好的認識 干濕結合法: 這算不上畫法,我覺得只是一種方式,而在楊義輝老師的《風景水彩表現》一書里,把這個定義為水彩畫輔助畫法,我覺得當今絕大部分水彩風景畫采用的都是干濕畫法結合。有的前輩甚至總結出“先濕后干,遠濕近干,賓濕主干,虛濕實干”的規律和方法。 接色法: 我們現在都稱之為暈染,既從一個面轉到另一個面,或一種色轉到另一種顏色滲透銜接的方法。控制掌握水分的量十分關鍵。 平涂法: 用色彩明度筆觸的變化去涂抹一平整的大面而使之產生耐看有韻味的效果。 平涂按道理講算一種筆法,因為圓頭筆,平頭筆用法還是有些區別 滲透法: 是水彩作品的一種重要的常用的技法,用水的滲透性將不同的顏料銜接起來,產生漸變的效果,使其自然柔和滋潤,如天空的云層表現,天地間的模糊連接處都靠水色滲透完成。 注意陸空銜接的地方 洗滌法: 是指洗掉畫面已涂上了色彩的部分,重新上色的一種技法,先將清水滴在一些畫面上,稍等片刻后,用干凈的筆和海綿將已有的顏色吸取,再另外涂色,有時候洗的部分輪廓模糊,有朦朧感,天空和遠景用這種方法比較好,但較差的紙張不易反復擦洗。(未找到合適畫作) 刀刮法: 因面積小而無法留白時,可在畫面已干的情況下,用鋒利的小刀將已涂色部分刮去,流出所需的白底如噴泉,飛瀑,強反光高光的部位,紙質松散慎用此法。 噴霧法: 在畫面沒有完全干的情況下,用噴頭將水森撒在畫面上,則可造成一種形態模糊的感覺,但畫面色彩以干或太濕也達不到效果,甚至會破壞畫面。 準備好噴壺哦 點灑法: 用調好顏色的水不經意的自然的點灑在畫面所需要的地方,造成一種瀟灑而多變的色彩效果。如畫田野中成片的油菜花或山谷中野花浪漫的景色,這時不做具體刻畫,關鍵在于營造一種氣氛。 點彩的顏料要有一定的濃度 涂蠟法。 在不變填色需留白的部分先用普通的蠟筆在這些部位,一次涂上白蠟,再上色時有蠟的表面就不會被涂上顏色,留下蠟筆畫過的白色形狀,并有枯筆的效果。這種技法用來畫受光的樹干。反光強的物體和小面積的受光面皆可。 其實留白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 撒鹽法: 在畫面已上好色彩的地方,在顏色未干時撒上細鹽(最好是大粒鹽)。數分鐘后即因為鹽的滲化而產生一種如雪花飛舞的特殊肌理,近年來,常有畫家用這種方法來表現飄舞的雪花,撒鹽后亦可擺動畫版使其產生不同的白斑,表達不同的風向效果。 老生常談了,發展到現在酒精也是可以的 黏壓法: 在玻璃板上或塑料紙上。涂上顏色,用腳光滑的紙平壓在心起,換一換產生難以預料的抽象的紋理效果,根據機理不緊,繼承畫面,這種畫法偶然性強,不再有創作目的,使用此方法成功幾率非常小。 漿彩法: 是將顏料中摻和少量的漿糊或甘油用水調和作畫的一種方法。此法容易控制水分的滲化與流動,筆觸明顯,繪畫堅實,塊面清楚的對象比較適合,有油畫的視覺效果。 直接畫油畫不好么 以上簡要概述的水彩畫的一些表現技法,想要運用的恰到好處,還需要不斷的探索與思考,總的來說是彩畫寫生需要嚴格按照作畫步驟的先后順序,不可自由隨便,意在筆先,才能筆筆有成效。 干畫法和濕畫法以及干濕畫法結合的技法呢,占95%。其他的方法只是輔助畫法。譬如,漿彩法,應該很少人去嘗試。其他的方法也都比較少用。 明天預告:所有主要、輔助的技法已經講完了呢,我們下次就講一講色彩調和的一些經驗,還有一些顏色冷暖的概念。以及畫水彩畫的大體步驟。如何構圖,如何起形,如何上色。 |
|
來自: 昵稱37008601 > 《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