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的兩面黃三蝦面都是他恢復的呢![]() 三蝦 ![]() 兩面黃 蘇州的面博大精深,要想做大做精,還要被廣大老蘇州認可,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年56歲的楊裕蘇做到了,品牌還如雷貫耳,就叫“裕興記”。 記者蔣心怡 大廚開面館首次創業栽跟頭 如果你還不太熟悉這個店名,那么三蝦面你一定聽說過。蝦油、蝦籽、蝦腦活剝現炒,吃到嘴里鮮甜飄香,口感豐潤。一碗面好幾十元,限量供應,嘗鮮的絡繹不絕。楊裕蘇說,現在要開面館,就得特色經營,同時還得兼顧蘇州傳統,把一碗面做得老蘇州、新蘇州都喜歡才是成功。 楊師傅早年是頂替父親的班進入當時有名的新聚豐菜館上班,20年下來,廚藝絕佳。后來單位解散,楊師傅斷斷續續給人打零工,工作一直不穩定。經人提醒,他下海創業,2010年在解放西路開出第一家面館“一品老湯面館”。因為地段和資金的問題,后來不得不轉手他人。 雖然首次創業失敗,但楊師傅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蘇州人吃面的喜好把握得也更加準確,經過重新定位,2011年4月,“裕興記”面館在西北街正式開張,他再次當起了老板。 白什盤兩面黃傳統澆頭都恢復了 這次,他專注于外面吃不到,需要慢工出細活的精品面食和澆頭,店名取為裕興記。比如白什盤,魚片、肚片、蹄筋、木耳,十幾樣鮮貨出水翻炒,每一樣都要力保鮮嫩爽口,對食材、功夫和火候的要求都力求嫻熟,這份菜,由于耗時耗工,很多傳統的蘇幫菜館都吃不到,但在老蘇州的記憶里,卻奉為經典,楊裕蘇就把它還原了出來。“老蘇州,或者外地來的朋友,都希望嘗到正宗蘇幫菜或者蘇幫面,我希望把它的精華體現出來。”楊裕蘇說。 同樣恢復楊家祖傳手藝的,還有“蝦仁肉絲兩面黃”。這是一種已隱匿于江湖很多年,只存活于記憶中的美食。為此,楊裕蘇在臺下苦練了許久,終于掌握了烹制技巧。楊師傅說,做這碗“蝦仁肉絲兩面黃”,須將面煮好再用開水涼透,隨后攤勻在漏勺中,在油鍋里炸至兩面發黃,最后再澆上蝦仁肉絲澆頭。看似簡單,若火候不到,面相難看且口味奇差,這當中,全憑手藝的把握。 老蘇州做面,楊裕蘇說,那是非常講究的。比如盛到碗里的形狀,要似鯽魚背,面條要做成這般,要求火大,水滾,面撈出時還要甩干。為了一碗好面,什么時候加湯,“咸頭”,也就是湯的精華什么配比,加多加少,都很講究。 以后能吃到蟹粉獅子頭面 現在,楊裕蘇力爭將蘇州所有時令蘇幫菜都制作成蘇幫菜的澆頭,比如開春后有塘鱧魚做成的塘片魚,夏天荷葉粉蒸肉可以做澆頭,秋天,他正在恢復“蟹粉獅子頭”這個品種,獅子頭不能太大,吃著還不能有腥味兒。 為保證品質,楊裕蘇建起了700平米的中央廚房,負責給蘇州六家門店供貨。過了年,他還準備向市區觀前一帶進軍,讓更多的年輕人和游客愛上蘇州美食。“蘇州一碗面博大精深,因為怕煩,考慮到成本,很多人可能就不愿意那么精細了。但蘇州不就是以這個為特點的嗎,所以不能忘了初心。”楊裕蘇說。 2017-1-20 城市早8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