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朱案:此系去年為朋友整理的文案中的一部分,也曾想就此搞個小講座,只是一直不得空,文字解說本不足觀,無非各種抄襲搬運、綜合匯總,現今資訊如此發達,資料可謂俯仰皆拾,如此種種原無甚稀奇,然而其中的一些圖片也許還可一看,至少不至于遭人白眼或鼻子噴氣,限于篇幅,一些文物只能簡略介紹,未免有些可惜,以后有機會選幾種單篇論說詳細,或可彌補些遺憾罷。
首先說一下“樂器”。
據研究者的定義,樂器是音樂的物化形態,它是一種物質載體。每個時代的樂器都由特定時代生產力、生產水平的發展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決定著樂器的形制、性能、構造、音色、技巧、表現力、樂器組臺形式等。
中國傳統樂器既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音樂文化在樂器本體上的體現,自身也是歷史的見證。結合考古發掘,確鑿有據的證實中國傳統樂器源遠流長,博大燦爛,構建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悠久歷史及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哨本是原始時代出現的吹樂器。它的出現與先民們的狩獵生活有關。在黃河上游的卡窯文化遺址和屬于青蓮崗文化或良渚文化時期的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都發現過用獸肢骨制成的哨。
 |
河姆渡遺址骨哨 |
上圖中系1973年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出土骨哨,距今約七千年左右,屬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物。骨哨是用鳥禽類的肢骨中段制成。長6-10厘米不等。中空。器身略有弧度,在凸弧一側穿有一至三個圓或橢圓形孔。有的在一側兩端各穿一圓孔,表面磨平。部分骨哨,至今仍可吹出簡單的音調,與鳥鳴聲相象??赡苁窍让駛兝霉巧诎l出的鳥鳴聲誘捕各種飛禽的。
這些骨哨是助獵工具,也是后世簫笛類吹樂器的遠祖。它們的發現證明,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不僅在黃河流域,而且也在長江流域乃至更廣闊的地區,同時創造了原始音樂文化。
在我國,上古時期是以鐘磐樂為主體的樂器群,中古時期乃是以絲竹樂為主體的樂器群,近古時期則屬于民間器樂形式“多元化”為主體的樂器群。三大樂器群體都鮮明的體現了不同時代樂器組合的性能與特色。
遠在上古時期,華夏先民就有了多種多樣的樂器.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士的骨哨.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陜西長安縣龍山文化遺址陶鐘、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磐等。
 |
浙江余姚河姆渡陶塤 |
此圖中系1973年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出土陶塤,橢圓形,只有一個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左右,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塤。
 |
陜西長安縣龍山文化遺址陶鐘 |
上圖系陜西長安縣龍山文化遺址陶鐘,泥制灰陶,通高12.5厘米,為新石器時代遺物。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鐘形樂器。此鐘形制完整,鐘體呈長方形,中空、實柄。
 |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石磬 |
上 圖中系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石磬,利用天然石打制而成,長95厘米,寬43厘米,距今約4000多年。
 |
商后期虎紋石磬 |
上圖為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紋大石磬,大理石制作,長84厘米,寬42厘米。此磬體大音低,是后世所謂“特磬”,即單懸的大磬。制作精美,線條流暢圓熟。石磬懸孔上側有磨損痕跡,磬面多有敲擊痕跡,說明它曾久經使用。至今仍可敲擊演奏,發音渾厚悠揚。
先秦時期的樂器.見于文獻記載的有近70種.僅在《詩經》一書中提及的即有29種.打擊樂器有鼓、鐘、鉦、磐、缶、鈴等21種.吹奏樂器有簫、管、塤、笙等6種,彈弦樂器有琴、瑟等2種。由于樂器品種的大大增加.于是在周代時產生了根據制作樂器的不同材料而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作。八音”分類法。
 |
八音分目 |
“八音”的最早涵義是一種樂器分類法。它的名稱最初出現于周代,《周禮·春官》載:“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边@些樂器的產生及其發展卻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歲月,其中許多樂器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直到周王朝才產生了具有理性思維邏輯的樂器分類法.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種樂器分類法,且從上古一直保持到近代西方樂器大量傳來之時,跨越時間達三千多年,在世界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
以下就目前出土的考古文物來分說“八音”
“金”之部
鐘
在“金”類樂器中,鐘是流行年代最久,流行地域也最廣的一種銅制罐體擊奏體鳴樂器。
 |
傳世西周虢叔旅鐘,通高64.1厘米。 |
 |
上海博物館藏西周早期晉侯穌編鐘 |
 |
應侯鐘 |
上圖為應侯鐘,1974年于陜西藍田縣紅星村出土,西周器物,器形完整,甬封衡,內存泥芯,鐘的頂篆,兩銑和鉦見的銘文共有39字,與另一件鐘銜接,合為一篇完整的銘文,此鐘為一組編鐘中的一件。
 |
青銅鐘的各部位名稱 |
 |
陜西洛陽西周編鐘,共4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鐘體呈下窄下寬,通高25-40厘米。 |
 |
山東臨沂春秋編鐘 |
 |
河南葉縣組合編鐘,全套5組,共37見,是目前僅次于曾侯乙的組合編鐘。 |
 |
曾侯乙編鐘出土時放置影象 |
 |
復原后的曾侯乙墓編鐘 |
曾侯乙編鐘全套編鐘64件,分三層懸掛在矩形鐘架上。上層懸掛鈕鐘三組,共19件;中下兩層各懸掛甬鐘三組,共45件。它們的形體和重量,以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上層最小的一件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下層最大的一件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傊亓吭?500公斤以上。
曾侯乙編鐘每件鐘都能發出兩個不同音高的音,的每件鐘體上都有錯金篆體銘文,共約2800字。用以標明各種發音屬于何律(調)的階名及其與楚、晉、齊、周、申(中國姜姓,地域在今河南南陽以北)等五國或地區各律(調)的對應關系。銘文所記律名29個,音階名和變化音名37個,其中很多專門名詞未見于文獻記載。
編鐘鐘架為銅木結構,一邊長7.48米,高2.65米;另一邊長3.35米,高2.73米。七根橫梁和上層六個小圓柱為木質,其余部分為青銅鑄造。木質橫梁上遍飾彩繪花紋,兩端有浮雕或透雕龍、鳥、花瓣形紋飾的青銅套。全套編鐘由245個構件組成,可以拆卸、安裝,設計精巧,場面壯觀。中下兩層立柱為六個青銅佩劍武士,氣勢雄偉、堅實牢固。橫梁懸鐘部位和懸鐘的銅制部件上均刻有標記各鐘發音的銘文。
 |
曾侯乙編鐘單體及其銘文 |
與編鐘同時出土的還有用來演奏上中兩層鐘的丁字形木質鐘槌六個,以及用來演奏下層大鐘的木質撞鐘棒兩根。
曾侯乙編鐘成曲尺形(“L”形),鐘架上懸掛有鑄鐘、鈕鐘和甬鐘共65件,全都是雙音鐘。曾侯乙編鐘是迄今已發現的古代編鐘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廣的樂器,是我們認識西周樂懸制度最為重要的實物。
曾侯鐘水平截面為橢圓形,在每個鐘的正鼓位和側鼓位可以分別敲出具有三度差別的兩個音,即同一個鐘可以發出兩個不同音高的音,這就是過去一直不為人所知的“雙音鐘”。曾侯鐘可以演奏西方十二聲樂律的樂曲,可以旋宮轉調。在編鐘鉦部、正鼓位、側鼓位以及鐘架上還有近三千字銘文(或書寫的文字),標明了音高、樂律以及同樣的概念在曾國以外其他方國的對應名稱。
 |
曾侯乙墓出土鴛鴦盒上的奏鐘圖。曾侯鐘今天的演奏方法,就是以根據此圖恢復的。 |
 |
根據考古文物及文獻記載復原的演奏編鐘圖 |
曾侯鐘無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已經有了七聲音階,有絕對音高的概念,有旋官轉調的能力。所有這些在世界音樂史、世界數學史、世界科技史、世界文明史的角度來看,都是最高級別的震撼。
除鐘之外,“金”類樂器還有多種,詳見下表:
 |
金類樂器分目 |
鐃
鐃是古代銅制打樂器?!吨芏Y·地官·鼓人》載:“以金鐃止鼓”, 《注》:“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p>
 |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商代獸面紋大鐃 |
 |
湖南寧鄉殷商晚期青銅大鐃,器身上鑄有粗線條獸面紋,通高70厘米。 |
 |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鐃 |
上圖系河南安陽出土的五枚一組的編鐃,此套鐃形體較小,且多成組,是執鳴(拿在手中演奏)或植鳴(安放在座架上演奏)。殷商武丁時期遺物,5件紋飾相同,大小相次,最大2件有銘文,通高8.1-14.5厘米。
鐃是手持的打擊樂器,使用時鐃開口向上。所謂“鳴金收兵”就是用擊打鐃發出的聲音來指示士兵撤退。
镈是一種青銅制體、有旋鈕的擊奏體樂器。
 |
北京故宮藏西周四虎镈 |
 |
故宮藏四虎镈 |
上圖系故宮藏四虎镈,傳世品,器面為獸面紋,極富西周重器特征,镈體斷面為橢圓形,兩側各有二只張口卷尾虎,壺虎首向下,作匍匐狀,為南方特色青銅器。
 |
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銅镈 |
上圖系1989年江西省新干大洋洲出土青銅镈,鑄造工藝精良,镈體截面呈橢圓形,于口平齊,通體紋飾精美,高32.3厘米,是考古發掘出土最早的作為標準器的镈。
 |
秦公镈 |
上圖系陜西寶雞春秋秦公镈,共3件,出土時器形完整,舞體及镈體均飾龍鳳紋,是至今所見最為奢華镈類樂器。
句鑺
為祭祀和宴饗時用樂器,其形似鐸,使用時口朝上,以槌敲擊。盛行于春秋時代吳、越等國。
 |
江蘇無錫鴻山戰國句鑺 |
“石”之部
磬
磬是一種石制扳體擊奏體鳴樂器.《說文》云:“磬,樂石也,從石殸,象懸虡之形,殳擊之也.古者母句氏作磬。”又云:“球,玉磬名?!?單個使用的磬叫特磬,多個成組配套使用的磐叫編磬。
古代文獻中,關于磐的記載頗多且詳,如
《尚書》:“戛擊鳴球”、“擊石拊石”
《世本》:“磬.叔所造”、“叔.舜時人”
《禮記·明堂位》:“叔之離磐”
另《禮記·明堂位·注》引用《世本·作篇》“無句作謦”的記載,認為發明石磐的人是無句.至于磐是哪個人所造,雖無可稽考,但其歷史極其古老是可以肯定的。
 |
河南禹縣范石鄉出土龍山文化晚期石磬 |
 |
山西聞喜龍山石磐,天然石片打制,通長83.3厘米。 |
 |
內蒙古喀喇沁夏代石磐,石灰質板巖,磨制四邊形,通長62厘米。 |
 |
河南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編磬 |
 |
山東臨淄春秋編磐 |
 |
磬各部位名稱圖 |
《周禮·考工記》上《磐氏》一段描寫了制磬的方法:“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叁(三)分其股博,去其一以為鼓博;叁(三)分其鼓博,以其一為之厚。以上則摩其旁,以下則摩其端。”
倨句(ju gou)指的是器具曲折的形狀。鈍角形的叫做“倨”,銳角形的叫做“旬”。倨句在這里指的就是磬的上鼓與上股間的夾角。一矩有半,意思是說這個角等于90°的1.5倍(矩,即一個直角)。叁,意思是把一個數分成了三等份。
 |
曾侯乙編磐 |
“絲”之部
琴
絲弦樂器是樂器中進化最晚的一種,因為其材料及組織皆較其他敲擊樂器或吹奏樂器為復雜,然而琴為首的絲類樂器,卻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樂器。
關于琴的由來,上古傳說是黃帝:“削桐為琴、束絲為弦?!?br>
歷史文獻多有相關記載,如
《淮南子·泰族篇》:“神農之初作琴也,以歸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br> 《世本·作篇》:“神農作琴。神農作瑟?!?br> 又“神農作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br> 又“昔者神農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br> 《說文解字》:“琴,禁也,神農作所。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
《廣雅·釋樂》:“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宮、少商”。
 |
曾侯乙墓十弦琴 |
上圖系曾侯乙墓十弦琴,木質,近長方體,全長67厘米,面板長41.2厘米,高18.1厘米。面板扣在底板上,構成音箱。琴頭岳山上有十個弦孔。琴尾是一實體。琴面略呈波浪式起伏狀。此琴是至今所見出土同類樂器中時代最早的一件,其對于中國古琴的起源及相關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七弦琴 |
 |
江蘇徐州西漢撫琴俑 |
 |
四川雅安高頤闕師曠撫琴石刻拓片 |
 |
貴州興仁縣東漢撫琴陶俑 |
琴的制作流程一般有合琴法、灰胎法、研磨法、擦光法等,其造型漢代基本定型,唐宋時分為不同款式,區別大多反映在頸(項)部和腰部內收的弧度大小不同。常見的有,伏羲式、師曠式、神農式、仲尼式(“夫子式”)、連珠式、落霞式、蕉葉式等。
 |
伏羲氏“大圣遺音”唐琴,為傳世中著名唐琴。 |
 |
伏羲氏“九霄環佩”唐琴 |
 |
師曠式“太古遺音”唐琴 |
 |
神農氏“一池波”唐琴 |
 |
琴的各部分名稱 |
 |
琴的各部分名稱 |
 |
宋徽宗趙佶《聽琴圖》 |
 |
聽琴圖細部 |
 |
元王振朋伯牙鼓琴圖局部 |
 |
《鳳凰玄品》中抱琴姿勢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