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搞清楚定義,濕氣容易滲透,濕氣遇寒成寒濕,遇熱為濕熱,相互夾雜,很難分辨,我國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就很容易形成濕熱寒濕夾雜體質。 “濕”為陰邪、為涼性。 熱性體質+濕氣=濕熱 陽性體質+濕氣=寒濕 會有很多人疑問:兩種都有啊?這個時候,你要再仔細觀察這三點 第一點:舌苔 如果舌體整體偏淡,舌尖有點紅,那么以陽虛為主,也就是寒濕,而上焦有點郁熱。如果還伴有舌體胖大,更說明陽氣不足,需主調寒濕。 第二點:吃涼食會不會易腹瀉 寒濕體質怕涼,濕熱體質喜涼。脾胃虛寒的人吃不了涼的,就算平時受涼也會腹瀉,而肝火旺內熱體質,身體里像有火,總喜歡吃點涼的食物,吃涼菜、喝冷飲,冰涼下肚就舒服了。 第三點:身體胖、吸收差為寒濕 一般身體肥胖,伴有眼瞼浮腫、四肢腫脹的胖人多為寒濕體質,并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減弱,易產生腹脹、反酸、吃一點就撐、消化慢,以至身體對熱量吸收減少,身體肥胖。 寒濕的體質,即使是有熱,也是會怕冷、不能吃涼的,或者是受風受就不舒服;雖然有熱像,只要有這些表現,還應屬于寒濕的體質,只不過是由于寒濕郁久了有熱的表現。
寒濕也有濕、濕熱也有濕,必須要除濕,而在除濕的過程中,要解決寒與熱的問題,而這兩種病癥的治療并不矛盾,可以兼顧。當人體陰陽平衡、調整濕寒平衡,平衡了,就沒有去不掉的濕。
【具體方法】 運用中醫辨證原理治療濕氣是很好的除濕方法,如果單純通過拔罐、艾灸等不能徹底的針對性除濕,調理寒熱,因此建議大家進行綜合調理,徹底將濕氣排除。 寒濕體質的人,在去濕的同時要驅寒,一定不要吃一些寒涼性食物 推薦古方:茯苓、砂仁、香薷、小茴、甘草 該方可驅寒散濕、健脾養胃、利水消腫,適用于寒濕體質,目前有一劑中藥袋泡茶是以此方合成,名為沁元茶,大家如果不想花時間熬煮中藥,就直接沖泡這個茶喝。 濕熱體質的人,在祛濕時要注意清熱 推薦古方:枳椇子、薏仁、紅豆、淡竹葉、梔子、決明子 該方能清熱解毒、健脾益氣、祛濕利尿,祛濕茶怡清茶以此方為原理,結合現代熱濕熱體質的成因及特征,精確研制而成,得到眾多消費者認可。 由于濕熱濕寒形成原因復雜,濕氣在我們的體內并非單獨存在的,二者經常同時存在,如果只是單純的去濕,效果并不明顯,需要兼顧調理,因此如果出現寒濕與濕熱錯雜的情況,建議在去濕過程中同時使用怡清茶和沁元茶。
說到這個,要提到治標與治本的問題,中醫講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日常最為方便有效的祛濕方法,還是要辨證長期內調。 比如我們上面講的寒濕郁久化熱體質,如果只通過中成藥單一調理很難到位,治療要從寒濕來入手,溫陽、散寒、除濕再加上行氣解熱的,以熱藥為主,以寒藥為輔。切記不能用寒涼的藥物降“虛火”。
最近寫了很多關于濕氣的文章,有不少讀者私信留言、提問,很感謝大家的認可和信任,跟大家互動。養生君收集幾個大家最常問到的關于祛濕的問題,跟大家分享下,如果你有什么問題,也可以通過「發私信」給我,我會查看回復大家。 更多祛濕方法,請關注本頭條號“現代中醫養生” |
|
來自: 仙人掌i3amw5c6 > 《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