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四位高僧簡介 1、虛云大師(1840—1959)。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史上,虛云和尚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絕世高僧。他出生于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年代,經(jīng)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民國、直至新中國的“大煉鋼鐵”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見識過威聲赫赫的“大字報”,足足活了120歲,堅持苦行長達百余年,歷坐十五個道場,重興六大祖庭,是中國禪宗第十七代祖師,以一身兼承禪門五宗法脈:曹洞宗四十七代、臨濟宗四十三代、云門宗第十二代、法眼宗第八代、溈仰宗第八代。 2、弘一大師(1880~1942)。弘揚南山戒律,曾創(chuàng)設“南山律學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創(chuàng)作了《三寶歌》等。 3、太虛大師(1890-1947)。浙江崇德(桐鄉(xiāng))人。1913年,太虛與仁山等人在南京創(chuàng)立中國佛教協(xié)會,后并入“中華佛教總會”,主張改革佛教,首改鎮(zhèn)江金山寺為佛教大學,自辦學校以抵制“廟產(chǎn)興學”風潮。寄禪圓寂后,在上海靜安寺舉行的追悼大會上,太虛提出教理、教制、教產(chǎn)三大革命,大聲疾呼佛教改革以自救。后又連續(xù)撰文宣傳佛教革新運動,要求建立新的僧伽制度以順應時代發(fā)展。1917年后,太虛先后創(chuàng)辦了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等。1947年,太虛圓寂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軒。其著述甚多,后由弟子們匯輯成《太虛大師全書》行世,共700余萬言,分為四藏二十編,反映了太虛多層次的佛學思想,舉凡佛法的體系與綱要、僧伽制度的改革與培育、唯識思想的融貫與弘揚、人生佛教的揭示與提倡,以至時代思潮的批評與會通等。太虛大師一生,主要以僧伽制度改革與唯識學闡揚而卓然名家。 4、印光大師(1861-1941)。陜西合陽人。諱圣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近代著名的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1881年,師二十一歲終南山五臺蓮華銅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大師一生,以凈土為歸,自行化他,信愿念佛。言傳身教,弘傳凈土,作世間之慈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