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云法師:1959年圓寂。 享世壽119歲。
弘一法師:1942年圓寂。 享世壽62歲。
太虛法師:1947年圓寂。 享世壽58歲。
印光大師:1941年圓寂。享世壽80歲。
圓瑛大師:1953年圓寂。享世壽75歲。
虛云大師 (1840一1959)法名古嚴,又名演徹,字德清。湖商湘鄉人,俗姓蕭,出身官宦人家,十九歲逃離家庭,披剃于鼓山涌泉寺,行腳天涯,巡禮名山,遍學經教,參究禪宗。四十三歲發愿朝禮五臺山,數年間,進川入藏。越雪山至緬甸、印度、錫蘭朝禮佛跡,歷盡艱辛。曾結茅潛修于終南山等處。以定力、苦行、堅忍著稱。一身兼祧禪宗五家法脈,中興云門宗,延續溈仰、法眼二宗。曾重興云南雞足山祝圣寺、昆明西山華亭寺(改名云棲寺)。曹溪南華寺、乳源云門寺、云居山真如寺等巨剎,創立鼓山佛學院培養僧徒。重振禪宗祖風,制定叢林清規,率眾參加勞動,農禪并舉。德高望重,歸依弟子達百萬眾。1953年被推為中國佛協名譽會長。若有《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圓覺經玄義》等,后人輯其語錄偈頌為《虛云和尚法匯》、《虛云和尚禪七開示錄》等行世。門人有佛源.一誠、定慧、本煥、傳印、凈慧等。
弘一大師(1880~1942)俗姓李,幼名文濤,又名廣平,字叔同,別號息霜,法名演音,別號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就學上海南洋公學,從蔡元培受業。擅長書畫、篆刻、工詩詞。1905年留學日本,入東京美術學校從黑田清輝學西洋畫,旁及音樂、戲曲,造詣甚深。1907年,他與曾孝谷等創“春柳社”于東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編《音樂小雜志》。1910年回國,初任上海《太平洋報畫報》編輯,加入柳亞子發起的南社。繼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圖畫和音樂教師。1918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靈隱寺。常往來于嘉興、上海、溫州等地,并閉關著述。1928年入閩,常居廈門南普陀及泉州承天、開元等寺。弘揚南山戒律,曾創設“南山律學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卒于泉州溫陵養老院。后人為了紀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別建塔和設紀念堂。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及《佛學叢刊》、《護生畫集》等。音樂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寶歌》、《清涼歌》等。
太虛大師(1889-1947),中國近代佛教界的領袖,新佛教運動的巨擘,民國以來佛教革新運動的倡導者,十六歲出家,十八歲受具足戒于寧波天童寺寄禪和尚,法名唯心。太虛大師即是一位學識廣博、思想深邃的佛學理論家,又是一位佛教改革的實踐家。1913年,提出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撰文宣揚佛教復興運動,在佛學理論上提出了許多獨創的見解,其中"人生佛學"被后人發展為"人間佛教"理論,成為現代中國佛教的指導思想;他還創辦佛學院,組織居士林,出版書報雜志,在培育新僧人才,團結各界信眾,宣傳佛教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太虛大師一生言論、著述多,主要著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論、釋新僧、新的唯識觀、震旦佛教衰落原因論、法相唯識學、真現實論等。
印光大師(1861-1941)諱圣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近代著名的凈土宗高僧,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俗姓趙,名紹伊,字子任。陜西合陽陳村人,幼時聰慧,隨兄熟讀儒書,頗以 孔孟之道為自任。受韓愈、歐陽修等大儒辟佛思想的影響而批判佛教。至十五歲后,數年之間因病所困,偶讀佛經,始悟前非,乃洗心革面,回心向佛。清光緒七年(公元 1881年)師二十一歲,往投終南山五臺蓮華銅寺,禮道純和尚剃度出家。次年受具足戒于陜西興安雙溪寺印海律師座下。印光大師生來便有眼疾,幾近失明,后于湖北蓮華寺幫忙晾宋體曬經書時,得讀殘本《龍舒凈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凈土法門即 是當生成就、了脫生死之要道。因為眼疾,乃悟縣為苦本。感悟到若要離苦得樂,勢必專修念偉法門為是,即于閑時。專念佛號,縱是忙于事務,也心不離佛,后眼疾痊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 可思議。而自行化他,一以凈土為歸,便肇始于此。
圓瑛大師(1878年-1953年),法名宏悟,別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福建古田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4年),于福州鼓山涌泉出家,禮莆田梅峰光孝寺增西為師,翌年從妙蓮和尚受具足戒。遍參通智、諦閑、祖印、慧明、道階諸大德,得法于寧波七塔寺慈運,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世。旋又得法于福州雪峰寺達本,傳曹洞正宗第四十六世。民國3年(1914年)任中華佛教總會參議長。深信凈土法門,禪凈雙修。民國18年,與太虛共同發起組織中國佛教會,被推選為會長。1953年6月,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大師是佛門的一代師表。大師曾擔任過七屆中國佛教會的主席和理事長。大師一貫主張振興佛教,軟化眾生。1909年初住持寧波接待寺,創辦了佛教學習所,在南洋檳榔嶼創辦了檳榔佛教研究會,在上海又創辦了圓明講堂,設立楞嚴專宗學院,海內外弘宗演教的大德高賢不少出于其門下。大師高瞻遠矚、虛懷若谷的胸襟氣韻令人欽敬。大師兼通禪教,尤精《楞嚴》,被譽為“楞嚴獨步”。一生演教講經,法席遍于海內外及東亞。為后人遺留的著作有《愣嚴經講義》。《大乘起信淪講義》、《一吼堂詩集》,《一吼堂文集》等近二十種,后臺編為《圓瑛法匯》行世。1953年,大師76歲時圓寂。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在圓瑛大師圓寂三十周年時,曾如此評價圓瑛大師道:“……領導群倫。作大佛事,維護和平。飛錫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