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一起學習、討論《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生氣通天論篇》(一)。 【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①之內,其氣九州②、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③,其氣三④。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注釋】 ①六合:四方上下為六合。 ②九州:古指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為九州。 九竅:上七竅:耳一、目二、口一、鼻孔二;下竅二:前陰、后陰。 十二節:四肢各有三大關節,上肢:腕、肘、肩;下肢:踝、膝、髖,共十二節。 ③其生五:“其”指天之陰陽,“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 ④其氣三:指陰陽之氣各有三,即三陰三陽。 【譯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變化就是息息相通的,這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就是陰陽。在天地之間,四方上下之內,無論是地之九州,還是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節,都與自然之氣相通。天之陰陽化生地之五行之氣,地之五行又上應天之三陰三陽。如果經常違反陰陽變化的規律,那么邪氣就會傷害人體。所以說陰陽是壽命的根本。 白雪紛飛:自古通天者,這個者似乎應該是指人,指的是那些法于陰陽的合道之人? 違反陰陽變化規律,邪氣就會傷人,邪氣是自然的風寒暑濕燥火還是人違背自然導致的人禍,外邪或內邪? 子沐:人違背自然,六氣就成了六邪…迎之有益,背之有害。 道法自然: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人與萬物一樣,生命的本源都來自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洲,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指的是天氣與萬物相通,充盈于人體全身,地上九州象比人體。 其生五,其氣三。五是指河洛中的太陽,是生命的動力之源。其氣三,沖氣,加陰陽二氣,構成了萬物形體。 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經常違背陰陽作用的規律,就會產生邪氣。邪氣即不正之氣,人受了不正之氣就會氣逆亂,就像盜賊進了身體這座房子,與身體的精氣相爭,時間長了,就像戰爭進入持久戰,于是房子塌了,國家亡了,人也嗚呼哉也。 余鑫:陰陽相博是核心動力,陰陽二氣永遠處于運動狀態。五是陰陽運動的狀態還是結果。 道法自然:這是其生五。先天主生,能量傳導;后天主殺,能量耗散。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圖講的是天出陽,地出陰,天抱陽負陰而下,地抱陰負陽而上。 白雪紛飛:沖氣是維系陰陽二氣既不離絕、又不重新化一、保持一定張力若即若離的機制或力量吧? 千里:是的,做的有用功就是沖氣以為和。 知秋:有兩種理解,一種是道生混沌虛漠之氣和陰陽之氣,虛漠之氣就是沖氣,沖氣化陰陽之氣而生萬物。另一種理解,具體到人身上,兩精(精子和卵子?)相搏成成神,神得沖氣(外界的)而有靈,這樣才是完整的生命體。 得一者,受道之造化之物。神,靈,都是受道之本始設定的。靈的運用可以認為是‘沖氣以為和’。三生萬物,這樣就生成了人之生命體。住在靈府中的靈指揮神,完成生命活動的指令。 道法自然:靈是能力的具現化。神,天地造化之良能;靈,天地造化之良為。 【原文】 蒼天①之氣,清凈則志意治②,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③,弗能害也。故圣人傳④精神,服天氣⑤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⑥肌肉,衛氣⑦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注釋】 ①蒼天:天空,天氣。 ②治:平和調暢。 ③賊邪:賊風邪氣,泛指外界致病因素。 ④傳:通“摶”( tuán),專一,集中。 ⑤服天氣:即《上古天真論》之“呼吸精氣”,吸取天地之氣。 神明:指陰陽的變化。 ⑥壅:阻塞。 ⑦衛氣:屬于陽氣的一種,如同保衛于人體最外層的樊籬,所以稱衛氣。 【譯文】 自然界的天氣清凈,人的意志就平和,順應這個道理,陽氣就固密。即使有賊風邪氣,也不能侵害人體。所以善于養生的圣人,能夠聚集精神,呼吸天地精氣,而與天地陰陽的神明變化相統一。如果違背這個道理,在內會使九竅不通,在外會使肌肉壅阻,衛陽之氣耗散,這是自己造成的傷害,而使陽氣受到削弱。 知秋:蒼天之氣,是清揚之氣。這里的志意治,怎么解?不順蒼天之氣,和內閉九竅……怎么聯系起來? 道法自然:天主生治,志意生于氣,是以天治氣。順氣實則順陰陽,不順則逆。逆陰陽則陽不入陰,陰不包陽。前者為關格,后者為內格。格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閉則營衛不通,衛氣散。 知秋:關格和內格具體是什么癥狀? 道法自然:上下不交通,皮毛焦枯。脈數。 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圣人抱神以靜,精氣充沛,呼吸天地之精氣,通于神明之境。也就是上古天真論說的,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 原本陽氣好好地出入九竅的門戶,違反陽氣運動規律,那么陽氣自然不通九竅。 打個比方,有一隊螞蟻通過洞口,忽然前面的螞蟻往回走了,后面的螞蟻和前面的螞蟻擠成一團,就把洞口堵住了。 這里提到衛氣,可參看《靈樞·營衛生會》谷氣通過胃傳于肺,生為營氣和衛氣,營氣清,衛氣濁。衛氣彪悍故其氣濁。 肌肉壅阻,衛氣不得行走,因其彪悍滑疾,衛氣就走到其他開泄的地方。所以說衛氣散解,人的意志不治,陽氣就不密固,陽氣不密固就會散解,自毀城墻,開泄門戶。 長桑君: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我覺得是治就是對應的亂。腎藏志,脾藏意,也就是清凈則我們先后天治,反之則亂。 【原文】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①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注釋】 ①折壽:短壽。不彰:不明。彰,明,著。 【譯文】 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太陽不能在其軌道上正常運行,萬物就不能生存;人體的陽氣不能正常運行于人體,就會縮短壽命而不能使生命成長壯大。所以天體運行不息,是借著太陽的光明,同理人體健康無病,是依賴陽氣的輕清上浮保衛于體表。 青島.魏:“陽氣者若天與日”,這個“天”和“日”怎么理解? 道法自然:天與日在我者,德也,天賦我以徳,地載我以形。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這句和陰平陽密好像有聯系。 道法自然:皮膚腠理分肉有衛氣在保衛著人體,衛氣在脈外為陽,營氣在脈中為陰。 營氣可以理解為“血”嗎? 就是血。 人體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失去太陽就失去了生命的動力之源。天體能夠運行不息依靠的是太陽的動力之源。人體能夠健康長壽,也是依靠陽氣這個小太陽,周轉不息地提供動力,并且保衛著人體。 【原文】 因于寒,欲如運樞①,起居如驚②,神氣乃浮。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③,體若燔炭,汗出乃散。因于濕,首如裹④,濕熱不攘⑤,大筋緛短⑥,小筋弛長⑦,緛短為拘⑧,弛長為痿。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⑨,陽氣乃竭。 【注釋】 ①運樞:因天寒,當深居周密,如樞紐之內動,不應煩擾筋骨,使陽氣發泄于皮膚,而為寒邪所傷。 ②驚:妄動。 ③“煩則”兩句:指陽證熱證的一種表現。 喝,是指喘促而發出的一種聲音。 ④首如裹:頭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 ⑤攘:排除。 ⑥緛(ruǎn)短:收縮。 ⑦弛:松懈。 ⑧拘:蜷縮不伸而拘攣。 ⑨四維:古人認為天由四柱支撐,稱作“四維”。這里指人的四肢。 【譯文】 人感受了寒邪,陽氣就會像門戶的開闔一樣相應抗拒,起居不寧;如果起居妄動,神氣浮越,陽氣就不能固密了。如果感受暑邪,就會多汗,煩躁,甚至喘促,喝喝有聲;及至暑邪傷氣,即使不煩喘時,也會多言多語,身體發熱如炭燒,必須出汗,熱才能退。如果傷于濕邪,頭部就會沉重,如同裹著東西,如果濕熱不能及時排除,就會出現大筋收縮不伸,小筋弛緩無力。大筋收縮不伸叫拘,小筋弛緩無力叫痿。如果氣被風邪所縛,發為氣腫,四肢交替腫痛不休,這是陽氣已衰竭了。 人體受了寒邪,像機器被凍住了,要啟動機器,陽氣與之相爭,就像機器行動不便利的樣子,這樣情況下繼續妄動,陽氣就不能密固,房子破了個洞,神氣從洞口浮越出來。神氣不全表現為人迷糊,注意力下降等等,人也容易受驚。 受暑氣,就像鍋里的水燒開了,水燒開會怎樣,冒蒸汽,鍋蓋頂起又落下。所以人會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話特別多。受濕氣,像頭裹濕布,又熱又悶。人的筋會張弛無度。 受風邪,風邪在內善走串,按之則痛,所以四肢氣腫交替疼痛。陽氣帶不走風邪,所以說陽氣已經衰竭。 生氣通天論,是指萬物與天氣相通,不通則不生,所以要順應天氣,不要逆天氣,逆天氣則陽氣散,陽氣散,則陽不能衛陰,陽不衛陰則形滅。 【感謝道法自然同道的精彩解讀和解答,同時感謝讀書群同道們的積極參與和辛苦整理】。本文是同道讀書群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