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917年發生于奧斯曼帝國東方六省的亞美尼亞大屠殺,導致超過100萬亞美尼亞人死亡,另有數十萬人遷往世界各地,直接改變了亞美尼亞的民族命運。 土耳其歷屆政府從不曾承認有過亞美尼亞大屠殺這回事,但早在1978年,聯合國就將此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 此后,歐洲議會、比利時、法國、希臘和俄羅斯等國際組織或國家,均發表聲明,稱這宗屠殺為“違反人性的罪行”,它與納粹的猶太人屠殺和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并稱為“20世紀三大種族屠殺”。 大屠殺為何發生,它有復雜的內因和外因。 奧斯曼帝國大屠殺的主角是青年土耳其黨,他們奉行的是泛突厥主義思想,也就是種族主義。 青年土耳其黨認為,土耳其民族應該在奧斯曼帝國的各個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統治民族,其他民族則是被統治民族。 19世紀,龐大的奧斯曼帝國已處于風雨飄揚之中,境內被統治的少數民族紛紛鬧起了獨立。 奧斯曼帝國也試圖自救,1839年11月3日,16歲的少年蘇丹阿卜杜勒·馬吉德一世發布“花廳御詔”,開始了著名的坦齊馬特改革。 這個改革簡單一點理解,可以認為是土耳其版的洋務運動,它對奧斯曼的軍事和經濟產生了一些積極作用,但卻無法加強帝國附屬領地與中央的聯系,總體來看是失敗了。 在俄國革命、伊朗革命等影響下,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民族獨立運動也風起云涌,在此期間,埃及獲得了獨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取得了自治,亞美尼亞人也不甘落后,帝國的分離傾向越來越明顯。 土耳其民族的統治地位受到威脅,種族主義開始甚囂塵上。 青年土耳其黨成立于1889年,在1909年領導和發動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后開始執掌政權,推行泛突厥主義的他們無法容忍這樣的情況出現。 由于亞美尼亞人的信仰與西方相同,他們在帝國內被刻意丑化,土耳其人將其稱為“亞美尼亞病夫”、“歐洲人的走狗”等。 亞美尼亞人又是天生的商人,他們非常會做生意,經濟狀況每況愈下的土耳其人看了自然更加眼紅,他們認為“一個希臘人可以欺騙兩個猶太人,而一個亞美尼亞人可以欺騙兩個希臘人”。 由于信仰和經濟原因,亞美尼亞人很容易被土耳其人視為代表西方勢力的利益集團,更容易遭到針對。 由于亞美尼亞人本身的聚居區地理位置獨特,緊鄰俄國,青年土耳其黨又認為他們是奧斯曼人與俄國境內突厥人之間聯系的巨大障礙,必須予以拔除。 亞美尼亞人19世紀,巴爾干的基督徒們成功的革命運動,坦齊馬特改革使得外國政治、經濟的滲透加強,都激發了亞美尼亞人的獨立意識。 亞美尼亞人主要聚集于奧斯曼的東安納托利亞地區,受到同屬基督教信仰的西方國家支持與鼓動,亞美尼亞人也開始謀求獨立。 亞美尼亞精英建立起了達什納克黨和哈查克黨等政黨,致力于通過武裝斗爭實現獨立。但他們的武裝力量實力弱小,只能實施一些炸彈、刺殺、小規模暴動等行動,自然引來奧斯曼軍隊的鎮壓。 在1915-1917年的大屠殺之前,已發生過兩次針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 哈米德大屠殺 1894年夏天,亞美尼亞革命黨在安納托利亞東部地區的活動已非常活躍,哈米德二世以眼還眼,逮捕了許多亞美尼亞人,矛盾進一步激化。哈查克黨派遣志愿軍協助村民,發動騷亂,進而演變為武裝暴動。 亞美尼亞人軍事力量不夠,20多天后就被鎮壓下去,參與暴動的亞美尼亞人被屠殺,死者近千人。 1895年9月30日,哈查克黨又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示威活動。示威人群中夾雜著將近4000名手持匕首和手槍的示威者,他們的政治訴求是要求奧斯曼帝國政府同意亞美尼亞人在東部地區的自治要求,這顯然無法實現。 示威很快演變成騷亂,沖突中有15名軍警和60名亞美尼亞人喪生。這次騷亂成為導火索,10月8日,土耳其人中的激進分子在特拉布宗實施報復行動,亞美尼亞人的商店和住宅被洗劫,估計被殺的亞美尼亞人超過11000人。 屠殺還未結束,10月25日-30日,為了報復亞美尼亞人,比特里斯、埃爾祖魯姆等地又發生屠殺。 1896年8月26日,亞美尼亞革命黨發動報復,他們武裝占領了首都伊斯坦布爾的奧斯曼帝國銀行,威脅政府:如果自治要求得不到滿意的答復,就炸掉銀行。同時,其他城市也出現炸彈襲擊。 當天晚上,被激怒的土耳其人就開始屠殺亞美尼亞人,第二天蔓延到其他城市,遇害人數在5000-6000之間。 哈米德大屠殺從1895年夏持續到1896年冬,被殺的亞美尼亞人無法精確統計,說法從13000多人到五六萬人不等。 阿達納屠殺 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登上奧斯曼帝國政治舞臺,他們對亞美尼亞人的態度比哈米德二世更加強硬。 另一方面,從1896-1908這12年里,亞美尼亞革命黨的暴力活動并未中斷,他們甚至制定過暗殺蘇丹的計劃。但革命黨期望的西方援助始終沒有實質性地兌現,革命黨造成的破壞又給了青年土耳其黨對其強硬的口實,青年土耳其黨與亞美尼亞人的關系徹底破裂。 1909年4月,奧斯曼首都第一軍團發動叛亂,提出取締青年土耳其黨的要求。十幾天后叛亂即被鎮壓,蘇丹哈米德二世被廢黜,另立了默罕穆德五世為新蘇丹。土耳其“三巨頭”為首的軍事獨裁政府形成。 由于在叛亂中支持哈米德二世,亞美尼亞人遭到殃及,他們聚居的阿達納地區被洗劫,許多政府軍隊也加入了暴行隊伍,在此過程中,大約有15000-30000名亞美尼亞人被殺,這被稱為“阿達納屠殺”。 隨著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亞美尼亞民族主義者開始采用極端行為達到要求,他們強迫富有的亞美尼亞人支持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還有意激怒穆斯林,換來可怕的報復。這么做并不是發瘋,而是認為把事情鬧大,能夠換來西方的干預,迫使奧斯曼政府實現他們的自治要求。 他們成立自己的武裝,發動一些帝國無法容忍的叛亂行為,如殺死奧斯曼帝國的官員和平民等。由于懼怕他們,并不主張使用暴力的亞美尼亞農民和商人要么躲起來,要么因為害怕而支持革命者。 東安納托利亞是土耳其人故土的心臟地帶,它的重要戰略位置更讓奧斯曼無法放棄。亞美尼亞人實力弱小,一直企盼的外國援助又沒有實質性進展,雙方的關系在“獨立——鎮壓——報復”這樣的循環中越來越惡化,使得奧斯曼政府在一戰期間決定“最終解決”。 外部原因亞美尼亞大屠殺得以發生,英、法、德、俄都是外部原因。 英法 英法的手段是向亞美尼亞人聚集區派遣傳教士,宣傳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來達到喚醒亞美尼亞人獨立意識的目的。僅1895年一年,就有878名英法傳教士在安納托利亞地區傳教。 奧斯曼帝國一向認為西方傳教士是國內民族運動高漲的罪魁禍首,但當時帝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府雖然開始抵制卻收效甚微。 英法還不斷通過政治手段向奧斯曼帝國施壓,比如在《柏林條約》中就規定奧斯曼政府必須按照亞美尼亞人的需求進行改革,而且必須毫不遲疑。 這些宗教和政治上的手段,讓奧斯曼的恨意就很自然地轉嫁到了亞美尼亞人身上。 沙俄 奧斯曼帝國實行的是泛突厥主義,沙俄實行的則是泛斯拉夫主義。 說穿了兩種主義換湯不換藥,只是把主角換了一下,一個是要建立大突厥帝國,一個是要建立大斯拉夫帝國而已。 巴爾干半島生活著大量斯拉夫人,當時他們大部分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俄國又占了很多突厥故土,上面居住著很多突厥人,所以泛斯拉夫主義與泛突厥主義天然沖突,實際就是兩個帝國的沖突。 在一戰時,奧斯曼帝國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沖突選擇了加入同盟國陣營。 亞美尼亞人視俄國為同氣連枝,亞美尼亞革命黨人自然就支持是協約國,他們站在俄國一邊,幫助俄軍與土耳其軍隊作戰。 奧斯曼政府更為惱怒,他們進一步把亞美尼亞人視為“第五縱隊”,等同于敵人看待。 德國 德國的實力在統一后已相當強大,一戰也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德國在亞美尼亞大屠殺中扮演的角色更加耐人尋味。 一戰前后,德國對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力已達到巔峰,奧斯曼大部分軍隊實際控制在德國軍官手中,青年土耳其黨政府有什么重大行動,也必須得到德國支持。 青年土耳其黨決定清洗亞美尼亞人時,德國已經知情。事實上,如果沒有德國默許,清洗行動就很難進行。 德國與亞美尼亞人同為基督教信仰,本應阻止屠殺,為何反而會默許此事發生呢? 因為1915-1917年正是一戰關鍵時期,在德國眼里,相比亞美尼亞人的死活,自己如何贏得這場戰爭才是最重要的。亞美尼亞人支持的是俄國和英國,與德國重要盟友奧斯曼為敵,在戰勝的前提下,青年土耳其黨清洗亞美尼亞人就成為一種可以接受的代價。 亞美尼亞大屠殺,就在如此背景下發生,它是多種內外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 奧斯曼帝國想要通過屠殺來維持帝國領土,亞美尼亞人以為依靠來自基督教世界的援助可以幫助自己贏得獨立的地位。 奧斯曼帝國本身就不具備大一統的條件傳統,分崩離析是在所必然。西方列強對亞美尼亞人獨立運動的支持也很難說出于真心,而是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 在大國博弈中,亞美尼亞人也只是一顆棋子而已,利益交換之下,是可以被放棄的。 最終,奧斯曼帝國與亞美尼亞人的矛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總爆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