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權聲明轉載或分享時請保留原創和務必注明作者。 淺談皮亞杰的六條教育教學原則 ——讀皮亞杰的相關教育論著有感 ■ 詹潤演/文
▲皮亞杰 了解過兒童心理學或學過認知發展理論的人應該都了解過這個人,他叫讓·皮亞杰(Jean Piaget)。他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和哲學家,曾還被稱為與蘇格拉底、弗洛伊德和愛因斯坦齊名的思想文化巨人。 皮亞杰最早的時候,其實既不是學心理學的,也不是學教育學的,而是學習生物學的。他先后獲得生物學和哲學博士學位,后來又去了法國巴黎大學學習心理學。 他一生勤于研究和富于創造,傳世佳作頗多。其著作中有不少關于教育的獨到見解,但他很謙虛,他承認自己是發生認識論者,但堅持認為自己不是教育工作者。他認為,心理學家的任務只是提供給教師一些能夠應用的事實,不能代替教育專家去指點教師的教育教學。但事實上,他是對當代教育影響最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關于這樣一位智力超凡、才華出眾,學識淵博的跨界專家,從他的著作中,我們總結了6條關于教育教學的原則,在此與各位做一點分享。
一、促進兒童的智力發展,培養思維能力 皮亞杰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他還指出,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具有邏輯推理能力和掌握復雜抽象概念的能力。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我們的教師往往只是向兒童呈現知識,然后將“灌輸”的知識,要求學生記住,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并沒有“運算”起來,而只是被動地接受,只是一個個知識小“容器”。 所以,皮亞杰十分強調兒童過程的學習,強調形成認知結構和發展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死記硬背學到的知識并不等于智慧。美國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將皮亞杰和他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應用于美國的中小學課程改革中,認為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站我復雜的知識基本結構而不是記住每一事、每一物。 此外,皮亞杰還主張教育的首要任務在于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批判能力,從而造就能夠創新和能夠創造、發明及善于發現的人。這一點,是歷史上任何教育家都無法比擬的。 因此,作為我們當今中國的教育同行們在給學生教學時,應該為學生搭建起“知識基本結構”,讓他們先掌握基本的原理或基本概念,并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從而發展他們的智力。不能像傳統教育那樣,強調死記硬背,背了忘,忘了背,最終還是忘記了,智力也得不到較全面的發展。
二、讓兒童積極主動自發地學習 皮亞杰把兒童看作是一個“獨立的變量”,反對傳統上的把兒童看作一個“依賴的變量”的觀點。他曾提出發生認識論的兩個中心思想:一個是“相互作用論”,一個是“建構論”。相互作用論是指知識不是外界客體的簡單摹本,也不是主體內部預先形成的結構的展開,而是主體與外部世界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構的結果。而建構論則是指認識是一種主動積極和不斷的建構活動,發展不是由內部成熟或外部教學支配的,而是一個積極的自我建構的過程。換句話說,建構論就是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建構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維形式。 在皮亞杰看來,兒童并不只是受教于成人的,他自己也會獨立自主地展開學習的。如果成人每樣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方式都教給兒童,其實不僅無益于兒童掌握學習的內容,而且會妨礙兒童的發明或發展。 所以,真正的學習并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兒童,而應該是出自兒童本身。 皮亞杰還主張,認知組織里建立起來的內在動機是首要的。獎勵、懲罰之類外來的強化對兒童本身并不起主要作用。他認為,要使兒童學習產生內在的動機就得引起兒童認知上的沖突,引起他最佳或最大的不平衡感,這樣就能激發兒童內在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那該怎樣才能做到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提出了一個“適度新穎”的原則。他認為,只要給兒童學習的材料和兒童已有的經驗有一定的聯系,同時又能讓他感覺到足夠的新穎,這樣才能讓兒童產生認知上的不協調和沖突,引起兒童的興趣,從而促進兒童的學習。因為,人們一般既不會太注意太熟悉的東西,也不會太在意太不熟悉的東西。 皮亞杰還談到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兒童的主體地位的問題。他認為,教師只是兒童學習的促進者,要尊重兒童的學習愿望,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教師的作用應該是間接的,教師不是直接地把某種現成的學習內容轉交給兒童,而是介紹問題和對策,然后讓兒童自己主動地自發學習。 培養學生的自主自發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每每都讓兒童自己主動自發地學習,有時候也會影響兒童學習的系統性,也會比較花時間的。所以,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藝術,要處理好教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兒童的主體地位這一重要問題。
三、注意兒童的發展特點 皮亞杰是堅決主張階段論的心理學家。他用了大量令人信服的實驗材料證明了兒童的認知和成人的認知有著本質的差別,而且不同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也是不一樣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結構,表現出與前后各階段不同的認知能力。 在教育教學的主張上,皮亞杰認為學習從屬于發展,教育是從屬于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的,兒童的水平決定著教育的步調。 皮亞杰還認為,那些成人試圖加速兒童的發展的行為都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因為“每次過早地教給學生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夠發現的東西,這樣會使他不能有所創造,結果也不能對這種東西有真正的理解。”他認為,發展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需要在前一階段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往下一個階段發展。所以,學習需要有所準備,否則,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對兒童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根據皮亞杰的這些觀點,我們可以聯想到現在我國正在提倡的素質教育理念,我們應該在了解兒童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人為本、育人為本,實施因材施教。 這就如皮亞杰所強調的,教師應該了解兒童,對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視兒童的特點,要適合兒童的發展水平,懂得兒童心理學。千萬不要幼兒小學化教育,小學中學化教育。
四、應重視兒童通過動作和活動進行學習 皮亞杰認為,認識起源于動作,認識是從動作開始的,動作在兒童的智力和認知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他把知識分為物理知識和邏輯數學知識,并認為這二者都起源于動作。物理知識是兒童作用于物體,通過簡單抽象抽取物體本身的特性,得到所觀察的物體的知識。例如,兒童玩一個小球,他就會抽象出球是圓圓的。邏輯數學知識則是通過思考或反思自己的動作所獲得的經驗,知識不是來自物體本身,而是來自人對客觀事物所施加的動作中發揮主觀能動地思維,從而了解自己的動作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的知識。 在教育教學中,他認為教學中必須重視兒童的動作和活動,兒童僅僅只是看和聽而沒有活動的學習,那只不過是口頭的學習。 尤其是在數學的教學中,數概念的形成就更離不開動作,而這一點恰恰沒有引起普遍數學老師的注意。皮亞杰在他的論著中指出:在數學教學中,忽視動作的作用而始終停留在語言的水平上,那是一種極大的錯誤;特別對年幼的學生來說,擺弄物體的活動對理解算術以及幾何關系是必不可少的。這為新教育所主張的活動教學法提供了科學依據。 因此,教師在上課前進行情境的布置,提供教學用的材料、工具和設備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中,讓兒童自由操作、擺弄、實驗、觀察和思考,讓他們自己認識事物,發現問題,得出答案,而不能只是被動地聽教師講授或旁觀演示。 這對我國現階段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倡“做中學”具有十分重要借鑒意義,也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五、重視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 皮亞杰在早期研究兒童的語言與思維的發展和兒童的道德發展時,很重視社會交往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他堅持認為兒童與他人交往和對客體施加動作,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是同樣重要的。 兒童的智力發展是需要外界事物的刺激的,其中也包括與他人之間的交往。這種交往不僅指兒童之間的交往,也應存在于師生之間和親子之間。皮亞杰認為,學習中交往的重點應放在兒童與兒童之間的合作上,而不是競爭之上。他還認為,兒童沒有與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兒童是永遠不會把自己的運算集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的。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兒童與同伴、父母、教師的人際關系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新時代之下,我們在對教師的培訓中也常常會加上“教師人際關系的培養”的內容。可是,發現在實踐中還是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這就更不用說讓每一位教師都去重視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發展的問題了。但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同行去關注這方面的培養的。
六、讓兒童按照自己的軌道向前發展 人的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著普遍的階段性特征。這就像人在嬰幼兒期和青春期的時候身高增長的速度比其他階段要快得多。智力的發展也一樣,也有人人共同的階段。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與年齡有聯系,但不是完全由年齡決定的。 兒童的遺傳、社會生產力水平所提供的生活條件、經驗、成長環境和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等方面的不同,也會導致兒童加速或推遲甚至阻礙一個階段所應有的特征出現。 所以,每個兒童的發展會有自己的軌道,也就是會存在著個體差異性。 皮亞杰雖然研究的是兒童發展的普遍規律,并沒有對個體差異進行專門地研究,但是他從未否認兒童存在個別差異。他還主張,要重視兒童的興趣和需要。 關于這一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也談論過類似的觀點,他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 這就要求我們要因材施教才能讓兒童按照自己的軌道向前發展。 關于在教育中要因材施教,我們都表示認同。但實際上,如何去具體落實因材施教?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來探討和研究。 總結 以上內容是我這段時間閱讀皮亞杰的相關教育論著時,結合了前人總結的觀點,談一點個人的心得體會,供各位同行參考,如有講得不對的地方,望各位方家批評指正!
讀書文化推廣者 詹潤演 2017年3月1日
期待更多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