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可被定義為“最廣泛意義的認識動作或過程,尤指從知覺和觀念中獲取知識的智力過程”(韋伯斯特詞典中的解釋)。認知是發展心理學這一學科的核心概念。認知心理學與行為主義的觀點(著重于可觀察的行為)、精神分析的觀點(著重于潛意識)和人本主義的觀點(著重于個體成長和人際關系)有鮮明的差別,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之一。
皮亞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日內瓦學派的最重要創始人之一。他出生于瑞士的納沙特爾的一個歷史學者家庭,是家中的長子。當他只有11歲時,就寫了一篇關于一只白化變種麻雀的小論文。這篇小小的文章普遍地被認為是他卓越的科學生涯的開端。他的一生撰寫了六十多本書和幾百篇論文。皮亞杰的理論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和應用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還是社會學、認識論、經濟學和法學的研究靈感來源。他因此獲得了世界范圍內數不勝數的獎勵和榮譽。
皮亞杰具有生物學和哲學的知識背景,這些學科的觀念對他的理論和兒童發展研究有著很大的影響。
一、理論的基本思想
皮亞杰稱他自己的大體理論框架為“發生認識論”,因為他的主要興趣在于“認識是怎樣形成和發展”。具體說來,就是研究人類的認識(認知、智力、思維、心理)的發展和結構。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是生物發展的擴展,其中,智力發展控制著情緒、社會性以及道德發展。
?。ㄒ唬┬睦戆l展的實質和過程
作為一個生物學家,皮亞杰對機體如何適應環境很感興趣。他認為智力是人類特有的適應環境的方式。機體對環境的適應反應在行為上,行為被圖式控制。圖式是一種心理結構,是一系列整合的知覺、觀念和行為在心理上的表征。個體使用圖式表征世界和決定行為。皮亞杰假設,嬰兒生來就具有某些圖式,他將其命名為“反射”。對于其他動物,反射一生都控制其行為,然而對于人類,只有嬰兒才利用反射來適應環境。這些反射很快就被建構的圖式所取代,當圖式變得更加復雜(即能支配更復雜的行為)的時候,就可以稱之為結構。當一個人的結構變得復雜的時候,這些結構就有層次地組織起來,構成主體的整個認知結構體系。
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是個體在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認知結構不斷形成和更新的結果。新的認知結構的建構要通過三個不同的心理過程:同化(assimilation)、順應(accommdation)和平衡(equilibration)。
同化和順應是兩種互補的過程。同化指把環境因素納入機體已有的圖式或認知結構之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順應指改變主體已有的圖式或認知結構以適應客觀變化。以同化為例,一個嬰兒通過吸吮小奶瓶,發展了一種吸吮圖式。當他試圖吸吮大奶瓶的時候,就運用了這種吸吮圖式。這就是同化。以順應為例,一個嬰兒需要從吃奶改為吃飯,這就需要改變原來的圖式以適應環境。通過同化和順應,個體對外部世界的覺察就轉化為主觀的認知結構。事實上,同化和順應是同時發生的,盡管它們其中之一可能一時占主要地位,但它們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
皮亞杰認為平衡并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而是一個持續地調節行為的動態過程。平衡狀態是平衡過程的結果,同時又是下一平衡過程的起點。從認知功能的角度講,平衡就是使個體在心理上維持穩定的發展。平衡除了前面所講的通過同化和順應達到的對環境的適應外,還包括認知結構內部各個子系統間的平衡,以及主體的總體知識和部分知識之間的平衡,即總體的知識不斷分化到部分中去,部分的知識不斷整合到總體中來。
兒童心理發展的實質,就是機體在和環境發生不斷的交互作用中,對環境的適應過程,也就是不斷打破舊平衡,建立新平衡的過程。
?。ǘ┯绊懶睦戆l展的因素
1.成熟
成熟主要指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程度。皮亞杰認為,成熟在兒童日益增加的理解他們周遭世界的能力上有重要作用。但兒童能否能承擔某些任務,還要看他們在心理上是否也成熟到足以負擔。比如,一個5歲的兒童可能不能形成計算2+2=4的演繹推理能力。
2.經驗
在環境獲得的經驗是心理發展的又一重要影響因素,因為新的認知結構就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中形成的。皮亞杰把經驗分為具體經驗(物理經驗)和抽象經驗(即邏輯數學經驗)。兒童直接面對實在的物品,從而獲得具體經驗。皮亞杰認為,具體經驗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具體經驗是重要的,但不能決定心理的發展。
3.社會環境
兒童不僅需要從環境中獲取經驗,還需要進行社會交往。社會生活、文化教育、語言同樣會加速或阻礙認知發展,關鍵在于給予兒童檢驗和討論他們的信仰和觀念的機會。教育者不但要幫助兒童獲得具體經驗和抽象經驗,還要向兒童灌輸社會規則和社會價值觀,為兒童創造社會交往的條件。大大小小的集體討論對于兒童的認知發展是至關緊要的。
不管兒童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中,甚至是沒有語言的聾啞兒童,到了七歲左右也會出現具體運算的邏輯思維。因此,皮亞杰認為,環境、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并不起決定作用,它只能促進或延緩兒童心理發展而已。
4.平衡
平衡是主體對外界刺激所進行的積極的反應的集合。皮亞杰認為平衡化是發展的基本因素,它甚至是協調其他三種因素的必要因素。
?。ㄈ┱J知發展的階段
皮亞杰把兒童的思維發展過程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表3-2 兒童思維發展的階段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上表是對人類認知發展過程的過度單純化表示,表中的年齡也只是近似值。第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兒童并不是在某一時刻忽然就從前一階段躍入下一階段。第三,每一階段都在為下一階段作準備,上一階段中包含著下一階段的萌芽,但是兩個階段的思維模式有質的區別。第四,由于兒童所在的環境、接受的教育的不同,以及個體差異,發展的階段可能提前或滯后,但是,發展階段的順序不會改變。
二、評價
?。ㄒ唬和季S心理學的貢獻
皮亞杰在兒童思維心理學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提出一套完整的富有辯證法思想的發展理論,雖然這個理論在本質上是屬于唯心主義范疇的。其次,他通過大量的觀察、談話、實驗,研究了兒童從出生到青年初期(十五歲左右)思維發展的路線。他把兒童思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用實際的、生動的研究資料來表明兒童思維怎樣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并對這些事實材料作了有說服力的理論概括。而他的最主要的貢獻,是他后期的工作,即采用數理邏輯(符號邏輯)作為刻畫兒童邏輯思維發展的工具,這在思維心理學領域是富有開創性的工作,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中都有著巨大的意義。
?。ǘ┰诮逃系囊饬x
皮亞杰心理學不但為思維心理學提供了一整套獨特的理論,而且在教育實踐上也具有重大意義。皮亞杰認為,教育的任務在于:了解兒童智力、思維的結構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從而采取適當措施來促進兒童智力和道德行為能力的發展。
許多學校根據皮亞杰兒童思維發展理論來設置課程。這類課程的一個顯著的共同點是,強調學習者中心的教育哲學。皮亞杰指出,兒童并不是“小大人”,他們的智力、思維都和成人有“質的差別”。他將兒童視為知識的主動探求者,他們需要主動探索、親自體驗、勇于質疑并積極尋找答案,以此獲得知識。
皮亞杰把教師視為知識的“促進器”,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和激勵兒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兒童提供適當的學習材料,設置相應的學習情境,恰如其分地運用語言、表情和手勢,引導兒童尋求新知識。允許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犯錯誤,幫助兒童從錯誤中吸取經驗。
教育必須按照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特點進行工作。比如,對于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教育者就應該為其提供有豐富刺激的環境,讓他們有充足的物品玩耍。對于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學習活動就應該涉及利用具體物品的分類、排序、位置、守衡問題。
教育不但要使兒童掌握知識,更要發展兒童的智力。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適應兒童智力結構來進行教育,更要促進兒童智力結構的不斷發展。既要分析知識材料的結構使之適合兒童智力的發展,也要通過知識材料結構的掌握來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根據皮亞杰的理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廣泛采用實驗室、手工房、虛擬現實以及多媒體、超媒體等教育技術。在兒童集體工作、學習的時候,進行同學互教活動。通過這些手段,充分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時至今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心理學理論體系的核心。作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理論家之一,皮亞杰為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關于兒童發展的經驗資料,其中的許多資料激發了以后的研究。此外,皮亞杰克服了本性和教養之間的鴻溝,從內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看兒童心理發展。
當然,皮亞杰的理論仍有一定不足。比如,他的理論有把人的本質生物學化的傾向;理論中的一些概念過于抽象;還有許多兒童發展中出現的現象無法解釋;他的哲學觀點也存在局限。而且,他的觀點也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但是,和所有創始者一樣,他的功績來自他的總體思想。
2013-08-23 《幼兒心理學》 |
|
來自: 昵稱13477377 > 《學說·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