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的病例是一位老大媽,六十多歲,一位滄州姓劉的一位老大媽。得了水腫,小便不利,周身皆腫。這種情況在很多老人身上會出現,這個腿迎面骨這一按一個坑,好多老人有的,這個手到下午時候一握發緊,上午沒事。這是水腫了,小便不利,每次尿量很少。醫生投點末藥,給那什么藥研成末,不知道什么東西,吃了以后嘩嘩的瀉水,瀉了數桶水,周身腫盡消。 這方法看著好像挺有效的,這水下了那么多,周身腫消了,告訴她必須忌鹽,忌一百日,就是100天不許吃鹽。一位方中重用甘遂這味藥,瀉下的藥,結果沒到幾天過去,這腫又起來了,依舊如故。然后再給她吃這末藥,一吃完嘩又瀉,瀉完了又沒水腫了,過幾天又起來了。到最后這一共服藥三次以后,小便點滴皆無,小便沒有了。這時候就不大敢再服前邊藥了,又請別的大夫。別的大夫一說,這樣,可不能治,這治不了,您這病您找別人吧,我們治不了。 沒辦法,找張錫純來了,張錫純一摸脈,脈跳的快,脈數,沒有力氣,一按就沒有了。張錫純就跟患者和家屬講了,說您這情況脈跳的快是脈數,這是陰虛,這脈沒力氣是陽分又虛,所以陰陽兩虛。這人喝進去的水為什么能排出來變成尿呢?該用的用,不用的廢物變成尿了,因為你正氣足,你正氣不足氣化無力的話,結果就沒法把廢物排出來了,這多余的水排不出來留在體內就變成水腫了。所以,這是氣陰兩虛。這氣陰兩虛怎么補呢?張錫純想個法,這個法有意思,他給開了兩個方子,一個方用人參為主,輔以麥冬,來制約人參的熱性,這是一個特別著名的方子,叫“參麥飲”,就是人參加麥冬,人參補氣,它是有點熱性的,這個麥冬滋陰,它藥性是涼的,兩個配合在一起不寒不熱,張錫純認為人參配點這種滋陰的藥,不但能夠補氣,還能補血。 這個“參麥飲”是個著名的方子,李東垣當年在他《脾胃論》書里邊,出這么一個方子,說夏天可以服“參麥飲”,當然加五味子。后來清宮里邊,這皇帝們天天吃這方子。比如說乾隆皇帝活了89歲,他從四十多歲開始每天吃人參,每天吃3克,就是一錢的人參,合今天3克。常年吃這個人參,您說這乾隆皇帝怎么就不上火?一直吃到89歲?一般人吃的鼻子該冒血了,人家為什么不上火?當時他吃人參的時候,一錢的人參配一錢的麥冬,這叫“參麥飲”,不是“生脈飲”,是參,人參的參,“參麥飲”,偶爾加點五味子,但是多數時候不加,這“參脈飲”讓這人參就不熱了。 張錫純在這方子里邊又加了什么?加了威靈仙,它是行參之滯,來通行經絡的,少加地膚子作為向導,這是引經藥,這是補陽的。補陰用什么?用熟地為主,這熟地黃有什么作用?補腎陰補腎經,是補陰的,配上點龜板,這龜板也是滋陰的,配點芍藥,這里邊配的什么芍藥?應該是赤芍。配芍藥干嘛呢?行熟地之泥,熟地也是通經絡的,讓熟地不滯膩,然后少加地膚子作為向導,這叫“濟陰湯”。 前邊的方子叫“宣陽湯”,后邊叫“濟陰湯”,一陰一陽兩方輪流服它,這輪流服該怎么服?一般情況下,早晨起來,服這個“宣陽湯”,晚上睡覺前服這個“濟陰湯”,跟這個陰陽對應。張錫純的想法更特殊,他怎么想的?他這樣,先服“濟陰湯”,先把陰給補足了,服三劑“濟陰湯”,他沒有早晚那么服,而連三天都服“濟陰湯”,當把陰補足以后小便開始漸多了,然后開始服“宣陽湯”,就是陰中生陽,這是他的思路。服了“宣陽湯”三劑以后,小便大利,小便開始量多了,然后接著又服“濟陰湯”三劑,你看她是這么三天陰三天陽這么補的,結果小便直如泉涌,腫遂盡消,這個水腫就治好了。 所以,大家看這種陰陽雙補的思路,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服藥,張錫純是三天補陰三天補陽,三天補陰再三天補陽,這么服的。也可以一天里邊早晨補陽,晚上補陰,但是這都是中醫巧妙的用法,這種思路特別特別有效,我們今天學會了,如果能知道人參可以和麥冬配合起來,這個人參就不至于過熱,這是第一個知識點;第二個知識點是陰陽雙補的時候,我們可以早晨補陽,晚上補陰,也可以一段時間補陰,然后接著補陽,也可以這么調整,這叫“陰陽雙補”。這種思路如果我們有了了解,就是今天學課沒有白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