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一 動車上,一個小女孩指著窗外興奮地說:“媽媽快看,那個多漂亮!” “有什么好看的,漂亮能當飯吃嗎?”衣著光鮮的年輕媽媽一臉不耐煩的樣子。 小女孩不說話了。 ——這,是教育。 媽媽傳遞給女兒的信息是: 一、如果自己不認同,可以簡單粗暴地回應。這是人際交往態度的指導。 二、漂亮沒用,實用才好。這是功利思維的培養。 從小不被尊重的孩子,往往學會了敬畏強者、欺凌弱者,而不懂尊重他人。 從小沒有得到審美熏陶的孩子,往往想象力退化、功利心增強。 二 校門口,奶奶接上放學的孫女后就開始傳經送寶:“你以后不要再輔導小明了,萬一哪天小明超過你了,多虧啊!” ——這,是教育。 奶奶的教育給孫女的影響是: 一、同學之間是對手,幫助同學會讓自己吃虧,傻!現在許多孩子“競爭感強,競爭力弱”(陳默語),這樣的家庭教育脫不了干系。 二、奶奶的這個態度,與老師傳遞給孩子的“助人為樂”,與傳統觀念中的“吃虧是福”相抵觸,可能造成孩子觀念的混亂。 視小伙伴為對手,孩子內心就少了份善良和坦然,多了些懷疑和焦慮。 成年間不同價值觀的輸出,同樣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家人、老師、小伙伴,誰都靠不住啊。 圖片來自網絡 三 檢查團要來了,檢查內容有一項是家長調查。某學校擬出一份問答,打印出來后讓學生帶給家長,要求家長接到電話后,務必按照學校提供的“標準答案”回來,否則“后果自負”。 ——這,是教育 學校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 一、如果需要,可以造假。這與學校平時要求的“誠實”原則完全背離。 二、講真話,會受罰。大人總是困惑孩子為什么撒謊,原因其實很簡單:個體逃避懲罰的本能+父母和老師的示范。 成年人的知行不一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是孩子獲得再多知識也難以彌補的。遺憾的是,這種傷害現在已經是普遍現象。 四 可有多少人意識到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 “他還是個孩子,什么都不懂,沒事的!”當被指出自己教育不當時,許多人這樣為自己辯護。 “他還是個孩子,你們干嘛和孩子過不去!”熊孩子的父母往往這樣幫孩子說話。 “你還是個孩子,你懂什么,聽爸爸媽媽的就是了!”這是當孩子有不同意見時,許多父母的態度。 “你還是個孩子,這種事要你管啊,做你的作業去!”孩子對社區甚至對社會問題產生興趣之時,往往也是父母陡升煩惱之際。 孩子可以被寵溺,被利用,被約束,也可能被無視,唯獨不被當作獨立個體得到尊重。 人類在18世紀開始“發現兒童”,或許,在這里,“發現兒童”才剛剛開始。 不被發現、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后會自發地為自己的無能或過錯尋找借口: “我只是個小職員……” “我是農村的……” “我是一線教師……” 只有在孩子們面前,他們才顯得“自信”。他們會像當年父母對待自己那樣,大言不慚地對孩子們說:“你(們)懂什么……” 教育,不只是發生在學校、在教室。教育,也不只是讓孩子們打開部編教材,揣摩標準答案。 家中、小區門口、大街上、超市里、兒童樂園、國際航班……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只要孩子在看、在聽、在觸摸、在思考,教育就在發生著。 你,正在對孩子進行什么樣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