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捕房,是英國人設在舊上海租界內用于維護秩序的警察機構。1854年,上海英租界巡捕房成立后,在維護租界安全與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任用。1863年,上海英美租界合并為“公共租界”,隨著租界面積的拓展,界內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巡捕房人員不足以擔負維護秩序安全的作用,在第二年不得不擴招,從英屬印度招募了一些印度人到上海擔任巡捕。 當時的上海公共租界內的巡捕房,人員主要有西捕、華捕、印捕構成, 舊上海英租界巡捕房雇用了一批印度巡捕,當時上海的黃包車車夫、賣苦力的、小商小販等底層人民群眾都經常被這些印度巡捕欺壓 。上海人民對這些印度巡捕又恨又怕,時間一久,就給他們起了個外號,叫他們“紅頭阿三”了。只要一說“阿三”來了,大家就明白是印度巡捕過來了,立即遠遠躲開,免得觸了霉頭。 上海人為什么叫印度巡捕為“紅頭阿三”呢? 大約有三種說法。 其一、這些印度巡捕來了上海,按英租界總捕房的規定,每天早上要在操場晨練,走走正步、喊喊操。每當這個時候,操場上總有上海市民圍觀,看西洋景。 這些印度每次操練之前,總要有英國教官訓話,英籍教官一開口,總是先大喊一聲“I SAY!”。印度巡捕聽到后,立即保持立正姿勢,畢恭畢敬地洗耳恭聽。“I SAY!”意思是我說,是為引起聽話人注意的口頭語。 圍觀的上海人不明所以,聽在耳中與“阿三”差不多。本來上海方言中稱呼人喜歡加個前綴“阿”,如“阿貓”、“阿狗”、“阿大”、“阿二”見英國人這樣粗聲大氣的一喊印度巡捕,他們屁都不敢放一個,于是有樣學樣,背后就稱印度巡捕“阿三”了。這個外號貼切自然,傳播出去后不脛而走,很快就成了印度巡捕的代稱。 其二、印度巡捕頭纏紅布,膚色黝黑,上海人最初稱他們為“紅頭黑炭”,叫到后來不知什么時候訛稱為“紅頭阿三”了。 其三、因為印度巡捕到巡捕房要晚于西捕和華捕,論資排輩自然是老三,因此被稱為“阿三”。其實,印度巡捕雖然進入巡捕房時間上要晚于華捕,但地位與華捕相當,薪水甚至還要高過華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