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翹———十二經瘡瘍圣藥
【性味】味苦,性微寒,歸于心、肝、膽、心包經。
【功效】清熱解毒,理氣散結。
【藥論】張山雷說:“連翹味苦,苦能清熱。形圓而尖,中空有房,狀似心臟,故專清心家之熱,此物理自然之情性,非勉強附會之言也。又凡質輕而空松者,必有開泄宣通之作用,故亦能散結而泄化絡脈之熱。”
李時珍說:“連翹形似人心,兩片合成,里面有果仁很香,是少陰心經、厥陰心包經氣分主藥。所謂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所以它是十二經瘡瘍的圣藥,又清手足少陽、手陽明三經氣分的熱。”
徐靈胎說:“凡藥之寒熱溫涼,有歸氣分者,有歸血分者。大抵氣勝者治氣,味勝者治血。連翹之氣芳烈,而性清涼,故凡在氣分之郁熱,皆能已之。又味兼苦辛,應秋金之令,故又能除肝家留滯之邪毒也。”
張錫純說:“連翹諸家皆未言其發汗,而以治外感風熱,用至一兩必能出汗,且其發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綿長。曾治一少年,風溫初得,俾單用連翹一兩煎湯服,徹夜微汗,翌晨病若失。又連翹善理肝氣,既能舒肝氣之郁,又有平肝氣之盛。曾治一媼,年過七旬,其手連臂腫痛數年不愈,其脈弦而有力,遂于清熱消腫藥中,每劑加連翹四錢,旬日腫消疼愈。其家人謂媼從前最易憤怒,自服此藥后不但病愈,而憤怒全無,何藥若是之靈妙也?由是觀之,連翹可為理肝氣要藥矣。”
按連翹雖善于入心血之間,但其氣芳香而烈,其性輕揚而上浮,故可達里而透表,重用之而可發汗,其理明矣。為其性涼而升浮,故善治頭目之疾,凡頭疼,目疼,牙疼,鼻淵或流濁涕成腦漏證,皆能主之。又其入陰而達陽之性,即具樞轉之機而善開郁散結,且其以子入藥,可直達肝經部位,合則善于疏解肝郁,其理亦明矣。然其更善入于心血之間,以其開通郁結之能,以解火郁之痛癢瘡瘍,所以,李時珍說它是“十二經瘡瘍的圣藥”,此話真是一點也不夸張啊!
日本有一位學者說:“連翹也能治吐乳,不問攻補之藥中必加此一味。閱古今諸本草,無治吐乳之言,然貫通諸說,則有此理。夫連翹,少陽、陽明、少陰之藥,如吐病皆屬炎上熱火,故用之以瀉心火,解肝膽郁熱,除脾胃濕熱,清利胸膈滯氣,則吐乳自止。不啻治小兒吐乳,治大人嘔吐及胎前惡阻,應手而有效。”
日本的這位學者所論連翹止嘔似乎有點道理,但我并不支持他的這種用法。按小兒吐乳,大多屬于脾胃虛寒,這一點很好理解,“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治療此種吐乳當用人參、生姜一類。即便其吐乳純屬“炎上熱火”,也不應該用連翹來治療,須知連翹在《神農本草經》里是被列為下品的藥物,雖然它自身并無毒性,但卻很傷人體胃氣,治療小兒諸證當“以胃氣為本,以保津為先”,這樣已經是違背這個治療原則了,所以治療熱證吐乳,當用竹茹、橘皮一類。值得提醒的是,小兒如果出現“火熱炎上”的證候,很多時候都是由于其母體熱盛導致乳汁有熱,進而直接傳遞給小兒的,這個時候自當斷奶并治療其母體以截其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