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位于浙江寧波市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天一閣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 范欽(1506—1585),字堯卿,號東明。明代著名藏書家,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舉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與張時徹、屠大山稱為“東海三司馬”。 范欽27歲中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其一生宦跡遍及當時十三個行政區域中的十一個,范欽一生酷愛書籍。在幾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每到一處,范欽都留心收集各地書籍。天一閣現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錄最為珍貴。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所以天一閣之名,受《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啟發,取名“天一閣”,建筑設計為六開間二層木質樓房。樓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天一閣之所以留存至今,與范家嚴厲保護有關。據說,范欽唯恐自己死后書籍分散,在他近八十歲高齡之時,把家產分拆為二,一份是天一閣和全部藏書,一份是白銀一萬兩,任憑兩個兒子挑選,結果長子范大沖要了天一閣藏書。范大沖一脈立有“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規矩,平時他把閣門和書櫥鑰匙分房掌管,須待各房全齊,才能入閣取書。另外,范家還有四條古訓: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藏書借出外訪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懲外,永行擯逐,不得與祭。以當時視為最大屈辱的不予參加祭祖大典作為懲罰,致使范氏后裔都不得見識他們苦苦守護的藏書,唯一的就是增添、守候、承傳…… 北書庫內部陳列 這些家規中的一些雖然嚴的有點不近人情,但對保證藏書樓的安全也的確起到很大作用,不然我們今天也就看不到這些經歷四百年仍舊如新的古藉了。 明朝首科 洪武四年會試錄 豐坊刻本《蘭亭序》 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局部) 《大明一統賦》修復前后對照 天一閣不允許外族人入閣,隨著時間推移,鐵律變為“有限開放”,允許學識淵博、人品端正、聲譽良好的人入閣閱覽。就算如此,能入閣閱覽的有據可查的有黃宗羲、袁枚、萬斯同、全祖望、錢大昕、阮元、童槐、薛福成等可數的幾位。在當時,獲準入閣閱覽,算得上是對此人的加冕。于是,文人學士,畢生最大的光榮,莫過受邀進閣。 清乾隆三十八年編纂《四庫全書》,朝廷詔令各地藏書家進呈秘本遺書。天一閣后人范懋柱進呈珍貴圖書638部,成為進呈數量最多的藏書樓。因獻書有功,天一閣獲得武英殿銅活字印本《古今圖書集成》一部,計一萬卷。 四庫開館,天一閣范氏奉旨進呈書籍638部,為藏書家之冠。乾隆帝嘉獎天一閣1萬卷《古今圖書集成》和1套“平定回部得勝圖”、1套“平定兩金川戰圖”。 天一閣藏書樓本身的建筑特色,書樓又與住宅區分開,形成防火緩沖帶。書內夾有用來驅逐蠹魚的蕓香草,櫥下放置吸收潮氣的螢石。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北四閣”(文源閣、文津閣、文溯閣、文淵閣)、“南三閣”(文瀾閣、文匯閣、文宗閣)】,用來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名聞全國。 ![]() 有件事讓人感動,因為戰亂和盜竊,天一閣藏書也曾大量流失。中國文化史上更是出現了罕見的百川歸海現象,寧波許多藏書家及其后裔,紛紛將珍藏的書籍捐贈給天一閣,如朱贊卿的“別宥齋”藏書,馮孟顓“伏跗室”藏書,孫翔熊的“蝸寄廬”藏書,張季言的“樵離”藏書,楊容林的“清防閣”藏書等。至此,天一閣藏書逾三十萬卷,善本達八萬卷,并形成了以明嘉靖年間刻印的全國各地方志以及明朝鄉試、會試登科錄為典藏風格的特色圖書館,成為研究古代尤其是明朝歷史、地理、人物,風俗、氣象、水文、地質、礦產的不二之地。 ![]() 四百多年的天一閣,是中國文化史的奇跡,也因此贏得了“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的美名。 ![]() 小編看法: 范公藏書,為后世留下一筆無價的文化財富,但筆者對“范氏藏書不向世人開放,甚至子孫入閣亦不易”的做法抱有微詞。古語云:金遺于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自己有雅好固然是好事,但過分放大,把它作為家族使命,桎梏后人就不該了。 創意工坊(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致力于文化創意產品研發、設計、制作、營銷及投資于一體的專業公司。為各地政府、旅游景區、企業提供文創商品一站式服務。歡迎大家多交流、多合作! |
|
來自: 昵稱33542116 >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