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心 來源|黃埔雜志 我國歷史上藏書系統分為三類:國家藏書,俗稱官藏;私人藏書,亦稱私藏,書院藏書,即私辦公助的藏書機構。歷史上所稱的藏書家,是指私人藏書者而言。 我國官藏書始于周代,私家藏書稍晚一些,是與私學的出現相應而生的。那是春秋戰國之際,“百家爭鳴”,各個學派都聚眾講學,圖書成為需要,于是私人藏書首先在先秦各學派的學者中出現。《莊子·天下篇》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的記載,成語“學富五車”即源于此。民間還有歇后語“孔夫子搬家——書(輸)多”,反映了當時學者們藏書的規模。先秦諸子都很注意自己的藏書,但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浩劫中,這些藏書受到摧殘。 兩漢之際,簡冊書寫與收藏不便,縑帛之書昂貴,故私人大量藏書不多,能夠大量收藏圖書的只有有權和富有的諸候王,比較著名的有淮南玉劉安與河間王劉德,其中也有些官宦學者,據記載我國第一位藏書近萬卷的藏書家就是東漢時著名學者蔡邕。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紙張的出現,書籍便于繕寫與保存,故私家藏書見于記載的多于兩漢,且主要是學者。三國時曹魏哲學家王弼藏書多達萬卷。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是著名藏書家。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些藏書達萬卷的藏書家,這些藏書家主要生活活動在南朝,北朝則大藏書家較少。這可能與晉代漢族文化逐漸南移,江南富庶大戶較多有關。南北朝期間戰爭頻仍,社會動蕩,官藏書旋聚旋失,損失很大,私人藏書卻影響較小,因此,圖書典籍主要賴私家藏書得以保存,這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因紙張的出現,抄錄書籍成風,使孤本得有復本。史書記載了不少學者矢志抄書的動人經歷,我國的許多古代典籍就是在眾多好學之士的盡力抄錄下才得以保留的。其二,不少藏書者十分珍視圖書,注意珍藏,嗜書如命,遂使典籍保存完整。這兩點不唯南北朝時期藏書家如此,也一直是我國歷史上私家藏書的不變傳統。 隋朝歷時過短,私人藏書無有建樹,而緊隨其后的唐朝,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特別是紙張的普遍使用和雕版印刷的出現,使唐代私家藏書有了極大的發展,藏書超過萬卷的藏書家就有十余名。這些藏書家多為官宦,當然其中也不乏著名學者。如《貞觀政要》的作者吳競家藏書13400余卷,文學家柳宗元家藏賜書就有3000卷之多,中唐德宗時宰相李泌藏書多達三萬余卷,且多較精美。 宋代因雕版活字印刷的興盛,圖書印制較易,圖書數量大增,使宋代成為我國私人藏書的極盛時期,出現了許多藏書家。藏書最多的是英宗的兄弟榮王宗綽,藏書多達七萬余卷。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亦是有成就的藏書家。 但私人藏書最成影響的還是明清之際。明清私人藏書總數己大大超過官藏,校勘精審的善本書也以私家所藏為多。明清兩代出現的一批著名藏書家及其藏書樓,成為中國古代私人藏書的輝煌絕響。 就全國來講,私人藏書最集中的地區是以江浙為主的東南沿海地區,這大概是南朝遺風。 明代藏書家對后世影響較大的約有十余家,其中有幾家最為有名: 宋濂和他的青蘿山房。宋濂是浙江金華人,朱元璋重臣,其藏書達八萬卷以上;葉盛和菉竹堂。葉盛是江蘇昆山人,幾十年訪求抄寫,晚年時藏書達22700多卷;王世貞與小酉館。王世貞是江蘇太倉人,嗜書成癖,曾用一座莊園來換一部宋刻本《兩漢書》,藏書達三萬余卷;胡應麟與二酉山房。胡應麟是浙江蘭溪人,經常典賣家產以購圖書,藏書42384卷;黃居中、黃虞稷父子與千頃齋。黃氏之子是福建晉江(今泉州)人,收集圖書六萬余卷;祁承 與澹生堂。祁承 是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藏書十余萬卷;毛晉與汲古閣。毛晉是江蘇常熟人,一生抄書編書印書,30余年藏書達84000余冊,且汲古閣所刻印圖書公認質量高;錢謙益與絳云樓。錢謙益是明末大學者,愛書如命。但江南這些藏書家中最著名的還要屬范欽與他的天一閣。范欽是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天一閣藏書多達七萬余卷,但最堪喟嘆的還不是它的數量,而是它的保存。 范欽針對歷來藏書的兩大危害:天災(水、火、蟲災)與人禍(管理不嚴、易遭散佚),制定了有效的措施。針對天災,主要體現在天一閣的建造上。天一閣的建筑設計依據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以水制火”的意思。“天一”名稱即取自于此。天一閣的修建分上下兩層,上層喻天,“天一生水”,不分間,通為一廳;下層喻地,“地六成之”,下層分為六間。為了防潮,圖書全部置于七層。樓上前后都有窗,書櫥前后有門,兩面貯書,便于通風。書櫥中放置防蟲蕓草。為防火,樓前挖一池塘,名“天一池”,防水、火、蟲考慮到了。針對人禍,主要體現在管理上,范欽制定了十分嚴格的守閣之約,并作為家規要子孫嚴格執行。他規定:天一閣“書庫門上的鑰匙每房子孫各掌一把,要開庫門,必須是各房子孫全到方可;閣中之書不借外人;子孫有讀書之志者,就閣讀之;讀者不許夜登,不嗜煙草。”這樣就防止了散失之患,且“永無火厄”。這個規定直到1949年還被范家子孫堅守不渝,故使天一閣藏書保存了400多年,可謂私家藏書史上的一大奇跡。天一閣藏書在明末戰亂、清代敕修《四庫全書》調書、鴉片戰亂、中外文化奸商盜竊下,遭受不少損失,至1949年,只剩下13000多卷了。目前,國家對天一閣的保護十分重視,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維修了藏書樓,還陸續收回散失的舊藏3000多卷。 除了天一閣,明末的藏書樓如絳云樓、汲古閣、千頃齋,在清初仍負盛名,但這些藏書樓或因失火或因經管不善,藏書逐漸散失,只有天一閣藏書一直保存。 明代私人藏書之制之風遺至清代,清中私人藏書樓不少,但維持到晚潔的只有少數,其中有四家值得一提:山東聊城揚民海源閣。海源閣鼎盛時藏書達208300多卷;江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瞿氏藏書多達十余萬卷,且多宋、金、元珍本;浙江歸安陸氏皕宋樓。皕宋樓藏書己達15萬卷,多善本;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樓。丁家藏書一萬種,計40萬卷。這四家私人的藏書后基本都捐于國家圖書館。 中國人重讀書,文人愛書,不過隨著私有制的廢除,藏書家這樣一群人在中國社會中消失了。但除了不成為“家”,哪個讀書人沒有自己的藏書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