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變清調查是怎么回事_結果是什么 據5月實測數據顯示,黃河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河段是清的 生態建設工程、氣候變化、水利工程、經濟社會發展是黃河泥沙銳減的重要原因 近期入黃泥沙銳減不能代表今后趨勢,對未來來沙量估計不宜過于樂觀: 水土保持措施作用有局限,若發生超量級降雨,水土流失反而會加大 大洪水幾率增加,一旦決口,可能引發改道 “小水小沙”隱患重重,清水下泄給未來防洪造就一個新險局 黃河治理應保持戰略定力,防止受局部和短時期變化影響產生戰略誤判 5月中下旬,《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內蒙古包頭出發,沿黃河至山東利津入海口采訪,看到了一條與往昔完全不一樣的黃河。從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 這意味著,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潼關水文站控制了黃河91%的流域面積、90%的徑流量和幾乎全部泥沙含量數據。據5月實測數據顯示,黃河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黃河水沙變化研究”課題組主要研究時段為2000年至2012年,認為降雨對泥沙減少貢獻率為20%,生態、水利工程對泥沙減少貢獻率為80%,減沙量為年均11.06億噸。 《黃河流域綜合規劃》認為,目前的水利水保措施年均減沙4億噸左右,到2030年適宜治理水土流失區得到初步治理后,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6億~6.5億噸。屆時,入黃泥沙可減少至9.5億~10億噸,遠期可減少至8億噸。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公司董事長張金良發表論文指出,人類短期有限的人工干預,不會對來水來沙這種自然事件產生長遠影響,未來黃河年度來沙量大致為8億~17.5億噸,多年平均來沙量不少于10億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