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 獎 - 文 學 老 聶 - 在進入正題之前 我們先把這二十多位獲獎者過一遍吧 這是113位中,我們最熟悉的27位 泰戈爾 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饑餓石頭》獲諾貝爾文學獎。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社會活動家主。 獲獎理由:“由于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羅曼·羅蘭 1915年作品《約翰—克利斯朵夫》獲諾貝爾文學獎。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 獲獎理由:“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 威廉·勃特勒·葉芝 1923年作品《麗達與天鵝》獲諾貝爾文學獎。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 獲獎理由:“由于他那永遠充滿著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 喬治·蕭伯納 1925年作品《圣女貞德》獲諾貝爾文學獎。喬治·蕭伯納(1856~1950)愛爾蘭戲劇家。 獲獎理由:“由于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諷刺,常涵蘊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 亨利·柏格森 1927年作品《創造進化論》獲諾貝爾文學獎。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國哲學家。 獲獎理由:“因為他那豐富的且充滿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光輝燦爛的技巧” 保爾·托馬斯·曼 1929年作品《魔山》獲諾貝爾文學獎。保爾·托馬斯·曼(1875~1955)德國作家。 獲獎理由:“由于他那在當代文學中具有日益鞏固的經典地位的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 賽珍珠 1938年作品《大地》獲諾貝爾文學獎。賽珍珠(珀爾·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國作家。 獲獎理由:“她對于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和真正史詩氣概的描述,以及她自傳性的杰作” 德烈·紀德 1947年作品《田園交響曲》獲諾貝爾文學獎。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作家、評論家。 獲獎理由:“為了他廣泛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并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1948年作品《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詩人、劇作家、批評家。 獲獎理由:“對于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廉·福克納 1949年作品《我彌留之際》獲諾貝爾文學獎。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 獲獎理由:“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亞瑟·威廉·羅素 1950年作品《哲學—數學—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數學家、哲學家。 獲獎理由:“表彰他所寫的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 溫斯頓·丘吉爾 1953年作品《不需要的戰爭》獲諾貝爾文學獎。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傳記作家。 獲獎理由:“由于他在描述歷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于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歐內斯特·海明威 1954年作品《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家。 獲獎理由:“因為他精通于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 阿爾貝·加繆 1957年作品《局外人·鼠疫》獲諾貝爾文學獎。阿爾貝·加繆(1913~1960)法國作家。 獲獎理由:“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 帕斯捷爾納克 1958年作品《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蘇聯俄羅斯詩人、小說家。 獲獎理由:“在當代抒情詩和俄國的史詩傳統上,他都獲得了極為重大的成就” 讓·保爾·薩特 1964年作品《蒼蠅》獲諾貝爾文學獎。讓·保爾·薩特(1905~1980)法國哲學家、作家。 獲獎理由:“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對我們時代發生了深遠影響” 肖洛霍夫 1965年作品《靜靜的頓河》獲諾貝爾文學獎。史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蘇聯作家。 獲獎理由:“由于這位作家在那部關于頓河流域農村之詩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與藝術熱忱——他籍這兩者在那部小說里描繪了俄羅斯民族生活之某一歷史層面” 川端康成 1968年作品《雪國·千只鶴·古都》獲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 獲獎理由:“由于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精神特質” 薩繆爾·貝克特 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獲諾貝爾文學獎。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法國作家。 獲獎理由:“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奮” 索爾仁尼琴 1970年作品《癌病房》獲諾貝爾文學獎。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1918~)蘇聯作家。 獲獎理由:“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繼承了俄國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 巴勃魯·聶魯達 1971年作品《情詩·哀詩·贊詩》獲諾貝爾文學獎。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 獲獎理由:“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蘇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 加西亞·馬爾克斯 1982年作品《霍亂時期的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哥倫比亞記者、作家。 獲獎理由:“由于其長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著魔幻于現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 大江健三郎 1994年《個人的體驗》和《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獲諾貝爾文學獎。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說家。 獲獎理由:“通過詩意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繪現代的蕓蕓眾生相,給人們帶來了沖擊。” 君特·格拉斯 1999年作品《鐵皮鼓哈里》獲諾貝爾文學獎。君特·格拉斯(1927~)德國作家。 獲獎理由:“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高行健 2000年作品《靈山》獲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1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 獲獎理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 莫言 2012年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其代表作有《蛙》《生死疲勞》《豐乳肥臀》《檀香刑》等。 獲獎理由:“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將民間故事、歷史事件與當代背景融為一體”。 鮑勃·迪倫 2016年獲得者:美國民謠藝術家、詩人鮑勃·迪倫,代表作有《答案在風中飄》、《像一塊滾石》、《時光慢慢流逝》 獲獎理由: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2017年10月5日海外電 當地時間10月5日下午1點,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結果揭曉,英國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獲獎。 獲獎理由: 他在其充滿巨大情感驅力的小說中,呈現了一直潛藏在我們虛幻感知背后的深淵,顛覆了我們自以為的、與世界的連接認知。 今天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有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肯尼亞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阿爾巴爾亞小說家伊斯梅爾·卡達萊、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中國作家閻連科也被英國ladbrokes網站預測為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熱門候選人。 談石黑一雄,我們無從切入,也許只能從村上開始了.... “ 近半世紀的書,我最喜歡的是《別讓我走》。” — 村上春樹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獲獎名單,村上春樹再次落選,獲獎的是另一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他五歲隨父母赴英定居,38歲時加入英籍。 在中國,村上春樹的聲名要遠遠超過石黑一雄,因此,消息傳出,大批讀者再度為村上鳴不平,而其實,這兩位作家自己,卻是互相欣賞有加,彼此惺惺相惜。 石黑一雄曾說,所有日本作家里,他最欣賞的就是村上春樹,因為他的國際化。 而村上春樹則曾高度評價石黑一雄在2005年出版的《別讓我走》,稱這本小說是近半世紀的書里,他最喜歡的一本。 很多中國大眾讀者也許不太熟悉石黑一雄,但可能大多聽說過這部名片——由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影后艾瑪·湯普森主演的《告別有情天》(1993),又譯作《長日將盡》。 2010年,被村上春樹盛贊的《別讓我走》被改編成電影,由凱拉·奈特莉與后來出演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凱莉·穆里根聯袂主演。 如今,他的最新長篇《被掩埋的巨人》(2015年出版),電影版權已被《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制片人購得。 我目前尚未在IMDB上查到任何關于影片的開拍或上映信息,但隨著石黑一雄的獲獎,相信電影改編項目可能就會很快啟動。 一心想回日本卻未能回得去的日裔作家 石黑一雄出生在日本,父親是著名的海洋學家。5歲時因為父親工作調動的緣故,隨父母舉家牽往英國,定居Surrey郡的Guildford小鎮。 他的父親彼時在英國就職于國家海洋學研究所,工作內容屬于國家機密,所以石黑一雄從來不知道父親的具體工作內容,只是從他偶爾帶回家的一些廢棄圖紙里,猜測他大約是在造一種神秘機器。 他的父母去了英國后,一直都在期待著回日本,但這一天一直沒有到來。他們就這樣永久地定居在了英國。 石黑一雄離開日本后第一次回去,已經是1989年,在他離鄉29年之后。34歲的他,那時已經完成自己的小說處女作《遠山淡影》和第二部小說《浮世畫家》,均以日本為故事的背景地。 他獲獎消息傳出后,我在youtube上看了些石黑一雄接受采訪的視頻,他的英文是地道的英國口音,完全沒有日本人說英語常有的口音痕跡。他語速不徐不疾,咬字清晰,很典型的作家文人氣質,而且是相對更接近東方文人式的氣質,但又有著鮮明的西式文化背景。 也許,這就是一種國際化。一如他對自己的定位。而他所喜愛的村上春樹,也是一位十分國際化的文人。 不難理解他的國際化。畢竟,他5歲時已經來到英國,接受了英式的教育,后來就讀英國男子文法學院,而父母在家則堅持和他說日語,希望他不忘自己的母語文化。他也曾形容自己就像一個“旅居倫敦的外國作家”。 出版第一本小說時已經29歲 石黑一雄真正開始寫作相對較晚,出版第一本小說時已經29歲,這與村上春樹十分相似。村上寫第一部小說時正是在29歲。 石黑高中畢業后,沒有立刻讀大學,而是take a gap year (間隔年),去美國和加拿大游歷去了,期間,他撰寫旅游日志,還排了一些錄影帶。 游歷結束后,他在英國肯特大學就讀英語與哲學專業,本科畢業后,他一邊做社工,一邊寫小說,1980年,重回學校,就讀東安格利亞大學,拿了創意寫作的碩士。 28歲那年他加入英國籍,29歲出版第一本小說《遠山淡影》。 石黑一雄不算一個高產作家。從29歲開始寫作至今,他一共出版了《遠山淡影》,《浮世畫家》,《長日留痕》,《無法安慰》,《我輩孤雛》,《別讓我走》、《被掩埋的巨人》共7部長篇小說,以及一部短篇小說集《小夜曲》。 從2005年的《別讓我走》到2015年的《被掩埋的巨人》,中間跨了整整十年。 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一個作家最黃金的年齡是30歲到45歲之間。這一點,他似乎不如村上樂觀。而他如今是在62歲這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稱與妻子的感情是其最珍貴的財富 石黑一雄與妻子洛娜·麥克杜格爾(Lorna MacDougall)于1986年結婚。而兩人相識,卻是在石黑一雄開始寫作之前。 他說,和洛娜的感情是他此生最珍貴的財富。 彼時,他們都曾在倫敦諾丁山的一家專為無家可歸者設立的慈善機構做義工,他被她看作為落魄歌手,她憧憬著兩人未來一起變老,成為一對老義工。然后,兩個人可能可憐兮兮的,一起坐在桌子前翻看《衛報》上的廣告欄找工作。 而在《衛報》一篇若干年前對石黑的采訪中,我看到記者如此形容他,“即使已經年過五十,石黑一雄依然非常的孩子氣。他很愛笑,身上糅合了日本孩子和英國郊區孩子既純真又有點奇怪的氣質。” 生活中的石黑應當是很有趣的一個男子吧。他曾經夢想過當個歌手,填寫歌詞,最后還是成了小說家。 他和妻子育有一個女兒娜奧米,也居住在倫敦。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 嚴肅的作家大約多少都有一種很相似的精神氣質,對社會、對時代,有獨立的觀察、有警醒,而且有強烈的責任意識驅動。 在看石黑一雄的一則視頻采訪時,他說的這段話非常打動我。 “作為一個作家,你必須講述真正有價值的、誠懇的故事,而不只是寫個東西為了讓大眾娛樂和打發時間。一個創作者,不應該僅僅把寫作、講故事,當成一個操控大眾的手段。” --石黑一雄 他批判很多影視節目用盡各種手段——有些手段甚至十分垃圾,所有目的不過是為了一個——牢牢把觀眾“抓”在大小屏幕之前。 “這十分危險。” 他還說,無論是作為作者還是讀者,他都不喜歡標簽。 “我在寫作時也從來不考慮標簽。” 他也認為小說的類別之間,也并不存在等級、高下之分。 很多人贊嘆于他的想象力。如今,他是英語世界最著名的當代小說家之一。 他獲得過英帝國勛章(OBE)、法國文化部授予的藝術及文學騎士勛章。1989年,他的《長日將盡》獲得英國文學界著名獎項布克大獎,2005年《時代》雜志評《別讓我走》為年度最佳小說。這本小說,也被《時代》列為1923年到2005年以來最偉大的100本小說之一。 2008年,《泰晤士報》則將他列進了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50位英國作家之一。 他還有一幅肖像曾被掛于唐寧街10號的首相府內。撒切爾夫人執政時代,日本天皇訪問英國,他曾受邀出席國宴。 這次,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理由是:他在其充滿巨大情感驅力的小說中,呈現了一直潛藏在我們虛幻感知背后的深淵,顛覆了我們自以為的、與世界的連接認知。 在他獲獎之后,BBC采訪了他,他表示自己還沒有被委員會聯系,但是這無疑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他希望,在世界動蕩不安的此刻,諾貝爾獎將會是一股引發善愿的力量。 “這個世界目前正處于躁動不安中,希望所有的諾貝爾獎都能夠成為一股促進世界積極向好的力量。”
談寫作中的冒險: 石黑一雄曾經擔心過讀者對于《被掩埋的巨人》中的超自然元素的抵觸嗎?“每寫一本書對我來說都是巨大的冒險”,他回答說,“也許其他人對寫書更加自信,當我寫《別讓我走》的時候,我想,天哪這是一本半科幻的書。讀者不會喜歡它的”。《長日將盡》亦是如此。 當他在1989年獲得Man Booker Prize的時候,他曾說,“我似乎是作為一個日本作家而為人知曉,是一個生活在倫敦的外國作者。因此,寫一本與日本完全無關的書,對我是巨大的冒險”。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一個作家最黃金的年齡是30歲到45歲之間。這一點,他似乎不如村上樂觀。而他如今是在62歲這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談文化的同質化危機: “我非常擔心我們的文化越來越同質化。”,石黑一雄指著好萊塢大片的廣告說,“所幸,文學界相對于電影而言,要好一些。電影產業只有兩、三個主流分銷網絡,而你如果進入這個行業,就必須成為其中一部分。文學卻不同。” 談《被掩埋的巨人》: “那時候我想寫一本人類社會如何銘記與遺忘的書”,他說,“我們什么時候應該拋下過去往前走?作為個人,我們尚且常常面對這樣的問題,何況是一個國家?我對這個問題十分著迷。我意識到我的聽眾是日本人,而且,我認為日本已經遺忘了很多二戰中的過往。” 石黑一雄非常期待《被掩埋的巨人》能夠以電影的形式呈現給觀眾,他認為這是對許多作家的一種褒揚。但是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僅僅被改編成一部完全商業化的電影。 “在一定程度上,拍攝《被掩埋的巨人》需要抵制很多誘惑,以避免跌入普通商業電影的窠臼。”這部小說的電影版權被Scott Rudin(《布達佩斯大酒店制片人》)購買,這讓他挺放心的。 -E.N.D- 作 者 簡 介 聶凡鼎 | 中國IP第一課 全國主講人 藝窩瘋IP加速器 創始人;九麥文化集團 CEO 滾燙的勾引 質樸的失身 為不安分的審美制造奇趣 愿陌生萬歲 愿高維無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