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什么:①學習理法方藥的基本知識;②學習辨證鑒別的思維方法。③學習靈活用方的思路。④學習組方遣藥的思路 怎么學:①常讀誦,記胸中;②訓詞句,明本義;③跟明師,多思考;④勤臨床, 深體會;⑤讀注家,增智慧。 一 常誦讀 記胸中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臨到用時,信手拈來。 陳慎吾每天背《傷寒論》一遍。劉渡舟治病,常用原文對號入座。方藥中讀《內經》,倒背如流。張步桃過目不忘,胸有名著百卷。 二 訓詞句 明本義 Tip 1: 訓釋字詞,要用古代工具書 煮、煎、熬三字,在現代漢語中義近。 煎——凡有汁而干謂之煎。 熬——凡以火而干五谷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關西隴冀 以往謂之焙,秦晉之間或謂之焣(炒)。(西漢·楊雄《方言》) 胃,圍也。圍受食物也。 腸,暢也。通暢胃氣,去滓穢也。 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氣主化谷也 (東漢·劉熙《釋名》) 【常用工具書】 ①西漢楊雄(前53-后18)《方言》 ——錢繹撰集《方言箋疏》 ②東漢許慎(58-147)《說文解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③東漢劉熙(160-?)《釋名》——王先謙撰集《釋名疏證補》 ④清郝懿行《爾雅義疏》 ⑤魏張揖《廣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 ⑥清阮元編《經籍簒詁》 ⑦十三經注疏(十三部儒家經典注疏本的合刊本)皆有影印本 Tip 2: 釋醫理,要前后聯系,結合實際 【例】柴胡桂枝湯適應證 【讀經】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前后聯系】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俱。 【讀經和思考】漢·鄭玄注《周禮》:煩,猶劇也。 274條:太陰中風,四肢煩痛,(脈)陽微陰濇而長者,為欲愈。 275條: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結合臨床】桂枝湯治療痹證 基礎方:桂枝10克 炒白芍30克 生姜15克 炙甘草10克 陳舊性疼痛加丹參30 制元胡10 生牡蠣30 腰以上痛加雞血藤30;頸部痛加葛根20;下肢痛加桑枝30 川牛膝10;腰痛加炒杜仲10 桑寄生30 川續斷12; 凡舌質淡、暗皆可以使用,舌上有瘀斑更適合,舌紅,加胡黃連(或馬尾連)10;熱痹見關節紅腫熱痛,配合白虎湯。 三 跟名師 多思考 Tip 1: 關于辨證思維過程的學習和思考 【讀經】63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思考】辨證鑒別思維過程 ①用“汗出而喘”除外了寒邪閉表,無汗而喘的麻黃湯證。②除外了外寒內飲,不汗出而喘小青龍湯證。③除外了中風兼喘的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④用“無大熱”除外了陽明熱實迫肺的汗出微喘喘冒不得臥證。 病位:喘為邪氣在肺,肺失宣降。 病性:汗出為里熱逼迫津液外越。證屬邪熱壅肺。 臨床表現:發熱、咳吐黃痰,甚至鐵銹色痰。喘促胸悶,鼻翼煽動,心煩口渴,尿赤便干,舌紅苔黃,脈滑而數。 治法用方:清熱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湯加減。
Tip 2: 關于用方思路的學習和思考 【例1】辨病辨證 根據證候選方 【讀經】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135條: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例2】抓主癥 針對癥狀用方 【讀經和思考】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跟師】劉渡舟教授治療中毒案 【例3】抓病機 根據病機用方 【讀經和思考】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跟師和思考】宋孝志老師治熱喘。 梔子豉湯原本治療熱郁胸膈證,證見心煩不得眠,若劇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或兼見胸中滯,心中結痛等。為無形邪熱留擾胸膈,蕰郁心胸,郁熱擾心所致。近有人用其治療熱喘和舌痛皆有效。 【例4】抓主癥 結合病機用方 【讀經】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主證 病機 臨證 四肢沉重疼痛——水浸四肢 治療各類水腫 心下悸——水氣凌心 治療心臟疾病 咳——水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呼吸系統病 吐利——水邪浸漬胃腸 治消化系統病 頭眩——水邪上冒清陽 治療各類眩暈 動——水邪浸漬經脈肌肉 治神經系統病 小便不利或利——腎陽虛氣化失司或陽不攝陰 治療腎病、婦女白帶清稀量多,病機必須是陽虛水泛 【例5】抓副癥 探求病本選方 【讀經和思考】156條:本已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思考和臨證】五苓散治療腦水腫頭痛、心下痞、嘔吐。豬苓湯治療嘔吐。 Tip 3: 關于組方思路的學習和思考 【例】緩峻并用的臨床意義 【跟師和思考】十棗湯中用大棗,表弟患胸水的治療過程。 干姜附子湯和四逆湯之差別;大陷胸丸之用白蜜;調胃承氣湯和桃核承氣湯之用炙甘草;金劉完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三一承氣湯,大承氣湯加甘草,以生姜為引,作用為瀉火解毒。 四 多臨床 深體會 【讀經】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跟師和思考】 江爾遜老師治蛔厥。 【讀經】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臨證】口內多涎唾,胃中反涎沫,食道多粘液。血管神經性頭痛。 五 讀注家 增智慧 ①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②明·方有執《傷寒論條辨》。③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④清·尤在涇《傷寒貫珠集》。⑤清·吳謙等《醫宗金鑒》 當代諸多《傷寒論》研究者的著作《傷寒論理論與實踐》(研究生教材)、《郝萬山傷寒論講稿》人民衛生出版社
【感言】 熟讀經典,多臨證,問道明師,有悟性 ——這是中醫臨床家成才之路 學好用好《傷寒論》就能成名醫! 不學《傷寒論》肯定成不了名醫! 沒學好《傷寒論》也成不了名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