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天氣越來越冷了,不少茶友都開始煮茶。 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候,還沒有電,想要煮茶喝,那必然是要準備一堆炭火,朱泥茶壺,放在炭火上,慢慢煒著,等要喝的時候再倒出幾杯,小口慢啜,在寒冷的冬季里,喝一杯熱茶,通體舒暢。 到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想要煮茶喝就便捷得多,只要準備一個電玻璃壺或者是電陶爐,就能安心煮茶,還能隨心所欲控制火候大小,甭提有多編輯了。 且用來煮茶的茶具也很多,玻璃材質的、紫砂材質的,包括陶壺、鐵壺、銅壺等,應有盡有。 在工具都準備齊全的情況下,我們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哪種茶適合煮著喝。 《2》 在我國,茶可分為六類,依次為:綠茶、紅茶、黑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青茶),雖然六大茶類都是用茶葉子制作而成,但風味和口感卻截然不同。 此時,應默默感嘆一句:茶,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 在六大茶類中,哪些茶適合煮著喝,與工藝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六大茶類,根據發酵程度的不同可分為不發酵茶、微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后發酵茶,每一種茶各有特點。 不發酵茶:綠茶 不發酵茶最為典型的代表茶葉當屬綠茶。 綠茶制作時,以采摘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不經發酵,直接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以區別經發酵制成的其他類型茶葉,故名。 微發酵茶:白茶 白茶是微發酵茶的代言者,在加工的時候不經過揉捻,不經過殺青,也不經過茶青,只經過萎凋和干燥,沒有過多人工干預茶葉的發酵進程,在萎凋過程中,茶青微微發酵,是以具有了芽白、茶湯微黃的特點,喝起來口感清爽、甜潤。 白茶還有一個特點,能夠經得起常年陳放,在陳放的過程中,白茶內部物質悄然轉化,使得最后的風味和口感大有不同。 半發酵茶:烏龍茶 烏龍茶,是半發酵茶的典型代表,它既有不發酵茶(如綠茶)的特性,又有全發酵茶的特性,在口感上別具特色。 其中烏龍茶的典型代表武夷巖茶,更是以香氣和滋味著稱,為大部分茶友所喜愛。 烏龍茶的主要主要有:采摘鮮葉、萎凋(曬青、晾青)、做青(搖青)、殺青、揉捻、毛火烘焙、包揉、足火、烘干等。 像武夷巖茶這類焙火的茶,存放時間較長。 全發酵茶:紅茶 全發酵茶是茶葉制作工藝的一種,它是指茶樹芽葉經過萎凋,揉切,發酵,干燥等初制工序制成毛茶后,再經精制制成的茶。 全發酵茶是100%為發酵的茶葉,因沖泡后之茶色呈現鮮明的紅色或深紅色,極具特色,稱之為紅茶。 紅茶的品種較多,是一種國際化的茶類,清飲、調飲都是不錯的選擇。 后發酵茶:黑茶 黑茶是“后發酵茶”的總稱,因色黑而得名。 后發酵茶最大的特色就是茶葉在加工過程時,需要渥堆,使茶葉發生發酵,這個發酵的過程是在茶葉制作好之后進行的,所以也被稱之為后發酵。 其中,普洱茶的熟普也是后發酵茶的典型代表。 《3》 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發酵程度的不同,六大茶類的風味各異。 綠茶鮮爽、白茶顯香、黃茶清甜、紅茶甜香、黑茶醇厚、烏龍茶甘醇。 那這些茶中哪些適合煮? 適合煮著喝的茶:老白茶、陳年黑茶、陳年巖茶、紅茶 這4類茶,都適合用煮茶的方式煮著喝。 如陳年的白茶煮著喝,別有一番風味。老白茶,陳放時間3年及以上即可稱之為老白茶。 在白茶產地,素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美稱,陳化后的老白茶,還有獨特的保健功效,在當地,白茶是退燒、治療麻疹的好幫手,如果有皮膚過敏等,將茶水涂抹在手上,也能起到消炎殺菌的作用。 而陳年的武夷巖茶,滋味濃煙,香氣獨特,有“藏得深紅三倍價”的美稱。 在選擇煮著喝的茶葉時,應當選擇茶梗較多的一類茶,這類茶因為含有粗大的茶梗,內含的物質豐富,尤其是果膠類物質多,能夠增加茶湯中的醇厚感和稠度。 這一點,煮白茶一類中的老壽眉便可深刻感受到。 不適合煮著喝的茶:綠茶、黃茶;當年的新白茶、黑茶、普洱茶 綠茶和黃茶,主要喝的是鮮爽滋味,不適合用煮茶的方式。 煮茶的方式,會讓茶葉中的茶多酚和咖啡堿過度析出,從而會增加茶湯的苦澀感。 同理,當年的黑茶、白茶、普洱茶也不適合煮著喝。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內部物質沒有完全轉化,煮著喝會感受到茶湯的苦澀感。 等到它們陳化之后,煮著喝口感會更好。 《4》 這就是煮茶,雖然煮著喝的茶葉滋味很甘醇、醇厚、柔和,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茶葉都適合煮著喝。 只有正確選擇了煮著喝的茶葉,才能喝到順滑的茶湯。 漫漫夜氣萬山深,風露高寒天宇清。 天氣漸涼,快為自己和家人挑選一款適合煮著喝的茶吧!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