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五行化生萬物,是我國古代哲學的傳統思想。《白虎 通》說:“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 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謂其位 卑。卑者親事,故自周于一行,尊于天也。”按照《白虎通》的解 釋,五和行是兩個概念,五謂金、木、水、火、土五氣,行謂在天 行氣,在地行事。地承天之五氣,行之而成物,故曰五行。周敦頤關于五行生物的思想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在 《太極圖說》中說:“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 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在這里,周敦頤強調了五行的化生在 于陰陽變合的思想,強調了從無極到太極,到陰陽,到五行,宇 宙形成的多序列思想,強調了物質多樣性的思想。 1,五行與陰陽變合 按照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的表述,五行是宇宙生成的 第四序列,其生成的過程也愈來愈復雜。“無極”至“太極”,只 說了“無極而太極”;“太極”至“陰陽”說了“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至“五行”則說“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 土”。“陰陽”是“太極”的一動一靜所生,而“五行”則是“陰陽” 的一變一合所致。所謂“陰陽變合”,實際上還是《白虎通》的思 想。《白虎通·五行》說: 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陰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為言,準也,陰化沾濡,任生木。 木在東方,東方者陰,陽氣始動,萬物始生。木之為言,觸也,陽氣動躍, 火在南方,南方者陽在上,萬物垂枝。火之為言,委隨也,言萬物布施。火之為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 金在西方,西方者陰始起,萬物禁止。金 之為言,禁也。 土在中央者,主吐含萬物。土之為言, 吐也。 按照《白虎通》的說法,天的五氣是和地的五方相配的,水 與北方深沉的陰氣相結合而成水,木與東方初生的陽氣相結 合而成木,火與南方旺盛的陽氣配合而成火,金與西方幵始收 斂的陰氣結合而成金。土氣與中央主吐萬物的土結合而成土。 故朱熹解釋“陽變陰合”一句說: 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于地,而氣行于天者 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 土、金、水,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蓋五行之變,至于不可窮,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 朱熹這段解釋的最后幾句是頗得要領的:“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所謂氣陽質陰, 指的是天氣屬陽,地氣屬陰,于是陽變陰合而生質。所謂陽動 陰靜,是指陽變陰合的過程中仍然體現了陽動陰靜。這樣,物 質由于自身的運動而產生變化發展的觀點,在陰陽而五行的這一過程中,也就體現得比較明顯了。但周敦頤這個“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的命題,除了使五行而陰陽的相生過程比 較明顯外,并沒有在前人的基礎上增加什么新的內容。不過周敦頤言陰陽而不言天地,說明他已經明確了作為宇宙生成序 列的陰陽先于天地的事實。 2五行各一其性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緊接“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 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之后說:“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這話 在邏輯上應該是承上文的“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而 來的,既然“陽變陰合”生出了五行,五行自然各有其性。性指物的自然屬性,也就是事務內部的質的規定性。惟其有此規定性,才能區別此物之為此物,彼物之為彼物。五行因各一其性, 不僅相對于上一序列區別于陰陽二氣,而且在同一序列中也 有了互相間的質的區別。惟其有了這種區別,我們才能確定水 之所以為水,火之所以為火,木之所以為木,金之所以為金,土 之所以為土。周敦頤之所以要說這些,是為了強調有形有質的 五行和有形無質的陰陽的區別,因為這是另一種形態的區別。由氣態到固態的區別。為了給這種區別作準備,周敦頤還采取 逆推的形式,總結了五行以上的諸序列:“五行,一陰陽也;陰 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意在說明以上諸序列也曾經 歷了其他形態的變化,但他沒有說明什么樣的形態變化。周敦頤當時雖然不一定有“未知形態、已知形態”之類的概念,但 “未見氣’'氣之始”、“形之始”、“質之始”之類的說法早已見 于《淮南子》、《列子》諸書,自然可以明顯感覺出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諸序列相互間的區別,作這樣的強調,是可以理解的。 但問題遠不是這樣簡單,由于周敦頤行文過于簡約,未能 明確說出上下句之間的關系,于是“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各人根據自己理論的需要,作出了完全不同的理 解。朱燾從他的“理”一元論的體系出發,將“五行,一陰陽也; 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理 解為五行共一陰陽,陰陽共一太極,太極本于無極,所以五行 雖生,總歸是“太極”一性。他解釋說: 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故又耵此而 推本之,以明其渾然一體,莫非無極之妙;而無極之 妙,亦未嘗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蓋五行異質,四時 異氣,而皆不能外乎陰陽;陰陽異位,動靜異時,而皆不能離乎太極。至于所以為太極者,又初無聲臭之可 言,是性之本體然也,天下豈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 之生,隨其氣質而所稟^同,所謂'各一其性’也。各 一其性,則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無所不在,又可見矣。 通過朱熹的解釋,五行的“各一其性”成了“共一其性”。不 僅五行共一性,由五行至陰陽,由陰陽至太極,都是共的一性。 性從何來?本于無極。而“無極者無形,太極者有理”,所以這個性也就是“理”,朱熹根據什么說“各一性”是“共一理”呢?根 據就在于這個“一”。“各一其性”是一,“五行,一陰陽也”是一, “陰陽,一太極也”是一,一性就是一太極。所以“天下無性外之 物”,“太極無不具于一物之中”。這樣,周敦頤的從無極到太極,從太極到陰陽,從陰陽到五行,被朱熹一個性(理)字全部 概括,各序列的質的區別也就不復存在了。 朱熹這樣說了猶嫌不足,于是進一步說: '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則非太極之后別生 二五,而二五之上先有太極也。'無極而太極,太啜本 無極’,則非無極之后別生太極,而太極之上先有無 極也j _ 朱熹的這段解釋在上面提到的把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說作 1《太極剖說解》。 上轉引自董榕編《周子全書》卷一。 一性的基礎上進而說成一物。所謂“則非太極之后別生二五. 太極之上先有無極”,實際上只承認有一個太極。而太極又并 非物,只是一“理'所以宇宙無論怎么變ffc,并非是物的變化. 而都是“理”的變化。 問題并未就此止步,因《通書·理性命》章有“二氣五行. 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 各正,小大冇定”的話,于是又可以把“各—·其性”的一與“二本 則一”,以及“是刀為一,一實萬分”的一前后聯系起來。張杖 況; 性之本,一而已矣,而其流行發見,則人物所稟 有萬不同焉。蓋何莫不由于太極?亦何莫而不具于 太極?是其本之一也。然有太極,則有二氣五行,淚 媼交感,其變不齊,故其發見于人物者,未嘗不各具 于氣稟之內。故原其性之本一,而察其流行之各異, 而本之一者,初未嘗不究也,而后可與論性矣。$ 按照張栻的解釋,“一”是秉于太極的天理之性,“萬”是 二氣五行的自然之性。這樣性便出現了“原其本則一、察其流 各異”的一與萬的復雜現象。 究竟應該怎樣來理解周敦頤這兩段論述宇宙生成的原話 呢? “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 太極本無極也”的簡化表述。“五”指五行,"二”指陰陽一”指 ①見董榕編《周子全書》卷-' 太極·也指無極。因為無極是一,太極也是一。也可以理解為 單指無極,不指太極,因為太極本于無極。所以“五殊二實,二 本則一”和“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內 容完全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簡約式。周敦頤比較完整地表 述他的宇宙生成序列共有三處,一是在《太極圖說》的幵頭,原 文是:“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 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 生水、火、木、金、土。”這是描述最詳細的一處。二是在《太極圖 說》的中間,原文是:“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 本無極也。”采用的是逆推法,文字略為簡約。三是《通書·理 性命》章,原文是“五殊二實,二本則一。”同樣是逆推法,文字 特簡.但幾個主要階段,仍然清楚明白。 對照三處義同而文字略異的表述,可知周敦頤的“五行, 一陰陽也”是五行一于陰陽,意即五行出自陰陽,而不是五行 共一陰陽。“陰陽,一太極也”是陰陽一于太極,意即陰陽出自 太極·而不是陰陽共一太極。五行一于陰陽、陰陽一于太極,太 極出自無極,說的是無極、太極、陰陽、五行的多序列,而不是 五行共·陰陽,陰陽共一太極的單序列。 “五行一陰陽”的一,“各一其性”的一,“二本則一”的一, 是三個不同的詞,各有其特定的含義。“五行一陰陽”的一為 “始一”、“總一”、“歸一”之一,有起始和歸總之義。《說文》:“唯 初太始,道立干一。”“各一其性”的一.動詞,分的意思。《呂氏 春秋·舉難》:“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擇物而貴取一也。”高 誘注:“一,分也。”“二本則一”的一,為基數,相對于二而言。根 據以上三個一字的不同詞性,“五行一陰陽”即五行歸總于陰 陽;“五行各一其性”即五行各有其性廣二本則一”即“陰陽,一 太極也”的壓縮,而不是本之一性。 “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是相對于性 命而言的(本章標題為“理性命”)。《周易·乾》:“乾道變化,各 正性命。”孔穎達疏:“言乾之為道,使物漸變者,使物卒化者, 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 所想受,若貴賤夭壽之屬是也。”:D “萬一各正,大小有定”,是 “各正性命”一語的開拓和延伸。萬與一,小與大,是性與命的 具體化,意思是說:小至于萬,大至于一,其性其命,都有各自 的規定性。以萬喻小,以一喻大的概念何來?來自前面的推理: “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指事物的多樣性,“一”指多樣性 ■ 的統一性。'是萬為一’指事物的多樣性具有統一性。'一實萬 分,指統一的本原的實體分化為千差萬別的特殊物質,萬與 一又從何來呢?來自上文的“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 二本則一”。“萬”取自“萬物化生”,“一”取自“二本則一”。簡 言之,“是萬為一”指由萬物逆推至無極,“一實萬分”則由無極 順推至萬物。無論從一順而到萬,或者從萬逆而到一,都有它 的自身確定的性質。“小大有定”則是對“萬一各正”的補充, 正、定互訓,都有確定之義。就是說不僅從“一”到“萬”的不同 序列各有其確定的性質,而且同一序列的不同層次,不同等 級,不同規模,也都有各自確定的性質。這正好與"五行之生 也,各一其性”相對應,也就進一步解釋了“各一其性”的本來 含義。 然而周敦頤這個思想又是不明確的。其所以不明確.是他 D《十二經化疏*闌結止義》卷- 參見蕭遊父、李錦全《中國哲學史·周敦頤的太極說》。 的“萬一各正,小大有定”不知是指先天的“性”而言,還是指后 天的命而言。如果是說“性”.本章(《理性命》)上一段“剛善剛 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已經明顯說了性。如果是說“命”,自 “二氣五行”以至“小大有定似乎又都是說的物性。朱熹雖然 是作“命”解的,但實際的內容還是物性。他說: 此言命也。二氣五行,天之所以賦受萬物而生之 者也。自其末以緣本,則五行之異,本二氣之實;二氣 之實,又本一理之極。是合萬物丙言之,為一太啜而 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而萬物分之以為 1本。故萬物之中.各有一太極,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 一定之分也。(1) 也可能周敦頤的本意于上段講人的剛柔善惡之性,于本段則 講自然物質之性,統括言之則曰之“性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