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 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 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 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 巖上無心云相逐。 ——柳宗元 1. 傍:靠近,臨近。西巖:當指永州境內的西山。 2. 汲(jí):取水。清湘:湘江的水。楚竹:指湘妃竹,也稱斑竹。 3. 欸(ǎi)乃:象聲詞,搖櫓聲。也有說是劃船時的歌唱之聲,或是人的長呼之聲。 4.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5. 無心云相逐:化用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云無心而出岫”句意。 賞析 這首小詩作于柳宗元謫居永州之時。詩以清新淡雅之筆,構畫出一幅沁人心脾的山水畫圖,同時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在青山綠水中獨往獨來、自得其樂、恬淡安閑的漁翁形象。而這個形象無疑是柳宗元自身的寫照。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二句,記述漁翁夜晚和次日清晨的活動,突出了漁翁忙碌而又超脫的形象。起句平緩,寫漁翁夜晚傍“西巖”而宿;次句則顯得清奇,寫漁翁晨起后,取湘江之水,燃楚地之竹以生火做飯。“汲清湘”、“燃楚竹”,可謂造語不俗,強化了漁翁超凡絕塵的形象。此外,這兩句雖然著重刻畫漁翁的活動,但也自然而然地延及到“西巖”、“清湘”、“楚竹”等一系列優(yōu)美的自然美景,這些看似零星細碎的景物有意無意地組成了一幅清新而完整的藝術畫面。詩人將漁翁的形象與優(yōu)美的自然美景渾融在一起,表現了漁翁和大自然相得之趣。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既寫自然景物,又寫漁翁的行蹤,但作者并沒有將二者分開來寫,而從自我感受出發(fā),交錯地展現這兩種景象。在日出的一剎那,萬物從朦朧中忽然顯現,漁翁的形象本該清晰地展現出來,詩人卻故意把漁翁隱去——“煙銷日出不見人”。既然漁翁不見,山水就成了畫面的主體。果然,隨著一聲“欸乃”,青山綠水忽然出現。我們知道,山容水色隨著日出光線的變亮,應該是逐漸地變綠,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但詩人則借聲響的驟起,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氣的一瞬,頃刻間轉換畫面,把自然景象展現得極為震撼。 結尾二句寫日出之后漁翁所見之景。“回看天際”,只有“無心”的白云繚繞,詩境悠逸恬淡,體現詩人寄情山水的樂趣,和政治失意的孤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