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你』——RunYouRunMe——跑步不受傷,新手快入門。愿跑友親們更健康不受傷,一起跑一輩子。 原創技術文章,真實案例分析 文 | 老Q 今兒來看一份挺有意思的、比較完整的數據記錄曲線,是老Q一位跑友的數據,拿到手有一段時間了,今兒咱們一起來瞅瞅。 先來看配速。 前慢后快,兩大塊涇渭分明。半小時不到時休息過一次,然后明顯提速。 再來看心率曲線: 從單純的心率數值來看,也是明顯的兩段。平均156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估計總體還是在有氧心率范圍里吧,估計前E后M區。 繼續看步頻。 喲,這步頻數據很Diao哦。很驚艷,步頻高達平均198spm不說,且非常穩定,最后隨著配速的提升,步頻曲線明顯上揚。 步幅基本上就是兩種。一種低配速下大概85cm左右,另一種高配速下的95~100cm左右。兩段步幅也很分明,且都很穩定。 綜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得出判斷:他在后期的提速,是通過提升步頻實現的,并沒有增加步幅。 我們再看看觸地時間,基本上是一直降低的趨勢。后期配速提升跑得越快時,觸地時間降得越多。 順便說一下,觸地時間這個數據表現的是跑步效率,越低越好,普通跑友平均值在240ms左右,業余高手能在200ms以內。短跑選手70ms以內,馬拉松職業選手在165ms左右。這個數據普通佳明手表測不出來,只能通過心率帶HRM4才能采集。 再綜合一下前面所有的信息,基本的關聯是:步頻的提升,使得配速提升,也使得觸地時間降低。 繼續往下看,越來越有趣了: 平均垂直振幅5.7cm,這個數字也很驚艷。而且,請注意——重點來了——越到后面垂直振幅越低。 我們應該還會記得這位跑友親在后面的配速比前面高,而且其步幅一直比較穩定的吧?也就是說,他的步幅沒有隨著配速的增加而加長。這說明啥?他提速的時候沒有蹬地。 再來看終極數據:垂直振幅比。 這個數據也是直觀反映跑步技術和效率的數值,它的計算很簡單,用垂直振幅除以步幅,越小越好。 從上圖來看,隨著配速的提升,這位跑友兄弟的垂直振幅比確實越來越降低。 一切都很不錯。 總結一下: 這應該是位比較注重技術細節的跑友,他提速時步幅基本保持不變,只是通過提升步頻來達到提高配速的目的。而且越提速,垂直振幅越低,沒有通過蹬地去要步幅,這一點值得其他跑友學習。 但是——希望還能有朋友做——純靠提升步頻來提速,這樣真的好嗎? 其實并不好。 這里面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問題,他很可能跑步時先出腳——所以才好控制步頻——而這是不對的。 加速的途徑是什么呢?我們建議是通過加大前傾角度(絕對不是蹬地,說過很多次了)。正常來說,前傾角度加大,步頻、步幅都會提高。前傾角加大,上拉腿高度就會增加,相應步幅就大。 而這位跑友親加速時步幅居然沒有什么變化,只能有一個解釋:跑步時先出腳了,而不是先前傾,后果就是沒有很好地利用重力來跑步。 這可是不對的哦。 --本文完--- 作者:老Q(老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