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現代的任何步兵戰術中,火力都是戰術的核心。所有戰術的最終目標都是盡量發揚本方火力,壓制或者消滅敵方火力。原因也很好理解,畢竟戰斗的目的是要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火力。 其實要實現這個目的,最簡單的辦法當然就是召喚支援火力,比如炮兵或者航空兵,來上一頓炮彈或者炸彈,一般就解決問題了。如果不夠,再召喚一次。美國人一般就這么干。 當然咯,這種玩法不是每支軍隊都能玩的,也不是什么情況下都能玩的。很多時候步兵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單兵攜帶以及分隊攜帶的武器,這種時候就要考驗步兵戰術的設計和執行了。當然咯,步兵戰術也要分進攻和防御兩種狀態。 有人說了,防御還不簡單么?修好工事架好機槍就行了。我只能說這么想的人可能是神劇看多了,防御并不比進攻要考慮的事情少。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怎樣讓自己的火力沒有死角,并且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在軍事術語里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匯叫“交叉火力”,所有的防御工事在設計時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讓本方火力盡可能形成交叉火力。原因很好理解,當進攻者遇到從一個方向來的火力時,還可以找個掩護,或者想辦法用壓制射擊或者分散射擊者注意力或者分散對手火力的方式來前進,遇到交叉火力時就會很難應付,因為你在應對一個方向時就會遭到另一個方向火力的射擊。 因此,各國條令里,一般都是規定把機槍或者榴彈發射器等重火力布置在工事的不同方向,而且陣地也很少排成一條直線,而是曲里拐彎,就是為了消除死角,讓這些火力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射擊陣地前沿,實現互相掩護。有時甚至還會設置斜切陣地和倒打火力點,讓進攻者即使突破一道陣地也會陷入新的交叉火力網。如神劇里面那樣,把機槍堆在陣地中央擺在一起射擊,看起來很壯觀,其實是取死之道。 諾曼底登陸戰中,德國人就有一次成功的陣地防御。“舉例來說,美軍游騎兵部隊第5營在向內陸推進的路上遭到了一挺藏于籬笆墻之中的機槍的襲擊而動彈不得。第5營決定派出一個排從側翼消滅掉這挺機槍,而這個排卻遭到了另一挺機槍的襲擊。第5營又派出了一個排來攻打這第二挺機槍,此排卻遭到了第三挺機槍的襲擊。負責消滅這挺機槍的第三個排卻又進入了第四挺機槍的射擊范圍。內陸德軍靠著這些精心部署的工事成功地阻止了美軍重武器向內陸的移動。沒有了重武器的支援,游騎兵部隊在堅持了四個小時后終于放棄了向內陸的推進。” 那么進攻呢?就更復雜了。畢竟防守方有陣地掩護,有視野優勢,要想壓制對方火力、發揮本方火力,進攻者的難度確實會更大。在沒有支援火力的情況下,一般進攻者會盡量靠近防御方,然后用單兵或分隊攜帶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手雷、火箭筒、炸藥之類)摧毀防守者的工事或殺傷工事里的守軍。 怎么躲過防御火力接近敵人呢?常見的辦法,一個是靠天,一個是靠地,一個是靠人。 靠天就是找個合適的天氣或者時間段。夜襲是個好辦法,這是火力不足的進攻者常用的手段,比如當年的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志愿軍,再比如太平洋戰爭中的日軍。還有辦法就是趁雨雪天氣視野不好的時候。 靠地呢?那就更常見了,就是借助地形地貌掩護。這里面既有借助自然地形地貌迂回接敵的打法,也有借助彈坑或者大型裝備殘骸正面硬杠的打法。這種打法是所有的攻擊作戰中都會用到的,也是步兵戰術訓練中最常見的套路。 上圖來自知乎,在此表示感謝 靠人就更加是必不可少的了。畢竟不管靠天還是靠地,防守者畢竟不是木頭人,萬一發現了,就會有各種火力掃過來,即使打不到躲在地形掩護后面的你,也可以讓你待在原地動彈不得。這種時候就需要隊友的支援,也就是靠人。實戰中,步兵分隊通常會分成若干個突擊小組,各小組之間拉開一定的距離,進攻時,一部分小組依托掩護對敵人陣地進行壓制射擊,一方面讓防守者不能隨意開火,同時也可以吸引防守者的火力。同時另一部分小組就趁這個空隙向前推進一段。然后兩部分人的角色互換,用這種互相掩護的方式來推進。 所以,最后再強調一遍,在步兵戰術中,一切動作都是圍繞著火力這個核心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