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蛇之夏》精選連載之四。 1 第一王朝世系 公元前第三個千年,是古埃及早王朝發展、古王國興起和衰亡的千年。也是在三皇五帝時代之后,華夏文化起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家天下王朝興起和發展的千年。古埃及第一王朝是那爾邁/美尼斯(大禹)開創的家天下王朝,與第二王朝一起被學者稱為古埃及的早王朝時代,根據近年埃及學研究,早王朝跨度年代大約介于公元前3000年到前2686年。這個時期權力中心仍然集中在提尼斯。第一王朝確切的開始和結束年代仍然存在爭論,開始年代可信區間大致在公元前3218-3035年之間。維基百科給出的第一王朝統治時間大致在公元前3150-前2890年之間,跨度260年。但維基百科給出的年代與其他網站給出的時間差距比較大。
關于第一王朝的信息主要從很少的考古遺跡推導出,其中最重要的是那爾邁調色板和權杖頭,以及登(Den)和卡(Qa’a)墓中出土的第一王朝王表。除了簡潔的巴勒莫石碑,沒有關于早王朝時期兩個王朝的詳細記錄幸存下來。曼涅托記錄的世系與考古證據和其他歷史記錄也存在沖突。第一王朝時埃及的象形文字已經成形,在接下來超過三千多年的時間,其形狀改變不大。 除了在孟斐斯附近的薩卡拉和赫勒萬的陵墓,在阿拜多斯和涅伽達的大型國王墳墓多以木材和泥磚建成,同時亦會以石頭作墻壁和地板之用。不少石頭亦用來制作裝飾物、器皿,有時亦會用來制作石像。這時期最重要的木工技術之一是使用固定的榫和榫槽接合。使用榫卯結合的木工結構也成為地中海地區和埃及的造船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榫卯結構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技術之一。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 人殉是第一王朝時期所有國王葬禮中的一部分。在這段時間,每個國王墓穴中都葬有幾百名仆人,以及其他于葬禮作為犧牲品的動物。這些人和動物(例如驢)被認為可在死后的世界繼續侍候國王。因為未知的原因,人殉現象在第一王朝結束之后便停止了。代之而起的是模仿真人的陶俑(shabtis)隨葬。中國的情況和古埃及發生的情況幾乎一致。中國商周早期也有人殉現象,秦始皇陵已使用大量兵馬俑做隨葬。 第一王朝統治者名單如下表。
從第一王朝時期第五位國王Den和最后一位國王Qa’a位于阿拜多斯墓葬中發現了兩枚第一王朝王表印章,這樣第一王朝王表名單全部確定。
其中第一王朝建立者那爾邁的名字就是禹,他的皇后嫘斯霍特普就是禹的妻子女嬌。他們的兒子阿哈繼承了王位,他的名字就是啟。根據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所記載的姒姓十二氏,已經完整匹配出第一王朝全部九位國王所對應的漢字名。 2 《五子之歌》與《史記》第一個大錯誤的發生 《夏本紀》和《竹書紀年》在夏朝國王譜系問題上,犯下了一個巨大錯誤。提前明確,已經考證出太康是古埃及第十三王朝時期的一位國王。首先是《竹書紀年》刪除了啟到太康之間的眾多國王世系,然后司馬遷誤把太康當作是啟的兒子。 在《尚書·夏書》中收錄有一篇《五子之歌》,后人多加整理,成萬世經典。據說《五子之歌》描寫夏朝亡國的嘆息,體現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政治思想。唐人同谷子據典故也曾改編過《五子之歌》。太康貪圖享樂,在外打獵長期不歸,國都被后羿侵占。太康的五個弟弟和母親被趕到洛河邊,追述大禹的告誡而作《五子之歌》,表達了五個人的悔意。《五子之歌》原文: 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其五曰:“嗚乎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大概意思: 一、大禹說過,老百姓可以親近,而不可輕視。人民為國家之本,本固了國家才能安寧。 二、大禹說過,不要貪圖女色,打獵玩樂,嗜酒,豪華的住宅。只要有此一項,就會導致亡國。 三、陶唐氏部落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因為失德,敗壞綱常,導致滅亡. 四、大禹為后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廢棄了典法,導致宗廟祭祀滅絕。 五、沒有歸宿,嘆息不謹慎的行為,追悔莫及。 失國的是太康,然而古埃及考古證據表明繼承阿哈(啟)王位的是哲爾,哲爾的名字是“五”,也可以叫“武觀”,并非太康,武觀也并沒有失國,第一王朝還才剛剛開始,這表明中國歷史記載在這里開始一定出了大問題。本書后續部分將會證明太康實際上是中王國末期第十三王朝時期的一位國王,他不可能是啟的兒子。“康”實際上還是古埃及晚間太陽神的名字,考古發現這個符號最早出現時間是在古王國時期,在早王朝時期還并沒有出現,所以太康,以及元康、伯康、仲康等四人或四個名字都不可能是阿哈(啟)的兒子。實際上太康與阿哈(啟)之間相差了大約1300多年左右的時間,而這1300多年,正是《史記》丟失了的一部分夏朝歷史。但是這部分丟掉的夏朝歷史卻在《山海經》和《史記·楚世家》等古籍記載中得到了部分體現。古埃及考古證明武觀才是啟的真正兒子和王位繼承人。“武觀之亂”也可能是被后世過度誤讀產生的誤解或編造。 從“啟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觀于西河。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彭伯壽師師征西河,武觀來歸。”這簡短話難以確證是武觀發動了叛亂,鑒于武觀的名字是放在一個城池里面,按照古埃及考古證據習慣,這代表了一個城池的名字,很有可能是啟子“五”在此地建立了包含有他名字的叫“武觀”的城池。《國語》曰: “啟有五觀, 謂之奸子。五觀蓋其名也,所處之邑, 其名為觀。”這段話與古埃及考古發現的證據結合起來,恰好證明阿哈之子“五”把他所居住的城邑給改名了,“蓋”就是遮蔽的意思,應為“改”的同義詞,即用包含他自己名字的新名字替換了原來的名字。新城邑名字在“五”名字基礎上加上了心臟符號和鳥的符號,而這只鳥看上去顯然是荷魯斯鷹,是王權的象征。“五”加“心臟”何以成“武”,或許是因此改名而引來父親動武導致的涵義引申。還沒有繼位之前就在所住城邑名字里加上了荷魯斯鷹,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叛亂奪權的征兆,所以《國語》稱之為“奸子”,于是彭壽征西河,然后“武觀來歸”,但沒有交代征伐過程,從“武觀來歸”來看可能根本沒有發生戰爭,武觀或許跟隨彭壽回來跟父親解釋只不過是一個“誤會”。而“五”顯然對“武觀”這個城邑改名很滿意,在繼位后還經常在名牌標簽和記事板上在國王名字旁邊同時帶上“武觀”的名字。本書后面孔甲亂夏篇章中,將證明西河是埃及阿瑪爾納時期的都城埃赫塔頓,“武觀之亂”應為后人編造。 雖然中國古籍記載因為錯把太康當成了啟的兒子,而丟掉了夏朝1300多年的歷史,但是卻記錄下啟有個兒子叫武觀,或者叫五觀。雖然司馬遷自啟以下沒有記錄下姒夏第一王朝的國王名單序列,但是司馬遷卻在《史記·夏本紀》最后一段話中完整記錄下姒夏十二氏:“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作者幸運地根據這姒姓十二氏竟然完整精確還原了姒夏第一王朝所有國王的漢字名單。
第一王朝國王名字與對應的“姒姓十二氏”漢字比較: 在一個石碟銘文中,有第一王朝后四位國王的出生名字,從右到左分別是彤、辛、褒、男,其中男國王出生名字前有他引入的兩個Nebuy符號,此為媯姓起源。
3 交叉驗證第一王朝
4 姒夏第一王朝皇室墓地 姒夏第一王朝墓地,位于阿拜多斯烏姆·卡伯B墓區,在B墓區北邊不多遠是U墓區,那里U-j墓是蝎子王的墓,也就是黃帝的墓。B墓區主墓周圍小方框為眾多殉葬墓。“五”國王的人殉陪葬墓最多。那爾邁大禹的墓地緊挨著舜和啟的墓,但這很可能不是他的真身墓,這個墓葬規模和建筑與強盛的禹統治時期不相符合。越來越多的埃及學家拒絕接受第一王朝的開始是以一個新王朝的開始為標志的,因為位于阿拜多斯的皇室墓葬群充分顯示了從前王朝到第一王朝的連續性和繼承性。根據中國記載則很清楚,禹夏與五帝時代的禪讓制前王朝確實存在連續性和繼承性,但第一王朝又是從禹開始建立的家天下王朝,與五帝時代又存在區分。結合中國古籍記載可以揭開埃及學家的很多困惑并糾正很多錯誤認知。關于從前王朝到第一王朝區分的標志或轉折,埃及學家認為是在國家行政管理上的一個重大發展,是首都孟菲斯及其孟菲斯附近墓葬群的建立,但孟菲斯實際上在埃瑞-荷(堯)成為法老之前就已建立;另一個標志則是,在阿哈(啟)統治時期記錄每年重要事件的木簽或象牙簽的出現,這種木簽和象牙簽是埃及皇室年鑒的雛形。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是,隨著木簽和象牙簽的出現,涅伽達文化時期最為重要的皇室紀念物——調色板和權標頭,在這一時期卻突然消失。因此埃及學家認為,年鑒的出現和孟菲斯的建立,是埃及歷史時期的開始標志。由于傳統的關于埃及統一的理論遭到了嚴峻的挑戰,作為這一觀點重要依據的那爾邁調色板,自然成為當今學者們爭論的焦點。結合中國古籍記載,顯然大禹即那爾邁召開的涂山大會才是禹夏即古埃及第一王朝建立的標志和轉折。而蝎子王權杖頭、那爾邁調色板、那爾邁權杖頭則應是禹夏建立后大禹制作的紀念物,以示對祖先黃帝、炎帝和嫘祖功績的永久紀念,也是對五帝時代的一個總結和新王朝時代開啟的標志物。
禹夏第一王朝歷經九帝(包括繒),確立了“華夏”民族的族稱,是華夏文明得以大發展的時期,奠定了華夏民族在祖先崇拜、轉世文化信仰、喪葬習俗、文字、政權組織、醫學、農業、建筑、藝術、歷史記錄等諸多方面的廣泛基礎。第一王朝時期出現了伯益、契、后稷(棄),他們是后來華夏中國的“東夷”、商人和周人的三大祖先。伯益壽命很長,三人在彤國王時期又同朝共事,他們繼承三皇五帝的偉業,共同開創發展了華夏文明!三人的瑪斯塔巴大墓均葬在孟菲斯附近的薩卡拉。伯益和后稷墓在薩卡拉北部,編號分別是S3504和S3035。契的墓在薩卡拉西部,編號59。下圖是北薩卡拉第一到第三王朝時期的古墓圖。
參考: 版權聲明:本文系文明基因(ID:bcrj-wmjy)原創。《埃及夏史》連載為 兵策儒劍 著作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授權、版權合作、讀者投稿等事宜請發郵件至:1352343941@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