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與古埃及的淵源關系,讓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古華族”到底是在什么時候因為什么原因從古埃及遷徙到中國的,現在基本上有了思路。
古華族,主要父系來源是黃帝兒子玄囂(少昊)下的各個支派,玄囂又是被稱為“東夷族首領”,是中國嬴姓及其尹、秦、徐、黃、江、李等數百個姓氏的始祖。皋陶、伯益的“東夷部落聯盟”,一直是中國早期“古華族”的主干部分,為早期華夏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華夏文化傳承自羲和文化,羲和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主要源泉。少昊國是鳳凰的國度,少昊時期是鳳文化繁榮鼎盛時期,鳳文化和龍文化是中華華夏文化的兩大支柱,中華民族既是龍的傳人,又是鳳的傳人。
“東夷聯盟”中,秦人和趙人先祖來自伯益(玄囂-蟜極-業父-大業-伯益-大廉),徐國先祖也是(玄囂-蟜極-業父-大業-伯益-若木)。伯益(約公元前21世紀),一作伯翳、柏益,又稱大費,他是徐姓與趙氏先祖與秦朝之祖,是黃帝第四代孫。伯益最突出的貢獻就是佐禹平治水土,這點可見于《史記》之《夏本紀》《秦本紀》等。伯益不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過程中還立下了其他功勞。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予黑色的旗旒,并賜為嬴姓,任命其為東夷部落的首領,又將其女兒賜伯益為妻。由于伯益德高望重,禹依據民心天意,將帝位禪讓于伯益。伯益為禹守喪三年后,也像大禹避讓舜的兒子商均那樣,謙讓帝位于大禹之子夏啟。夏啟即帝位后開始削弱伯益的勢力,并在夏啟六年殺害了伯益。對此,“東夷族”奮起反抗,故發生了“有扈之亂”。
現在判斷“有扈之亂”很可能是導致“古華族”幾乎整體遷徙到東亞中國的原因,這其中也包括商人先祖(
玄囂-蟜極-帝嚳-契),以及部分炎帝后裔,以后后來可能與共工爭帝位失敗的古埃及第一王朝“杞”王的后裔等。他們很可能是經過海路到達山東一帶,開啟了中國龍山文化。黃帝后裔兩大支在黃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分別發展。但是商人所走路線很可能有所不同,古印度河哈拉巴文明與長江上游三星堆文明與商人關系還需要深入探索。
在尼羅河流域發展的是顓頊夏禹支和楚人支,禹的后裔至少建立了古埃及第一王朝、第十三王朝、第十七王朝和第十八王朝。同時禹的后裔可能仍然在東亞中國區占據長江流域,尤其是良渚,并建立后來越國。顓頊另一支系楚人先祖建立了古埃及第三王朝和第四王朝,這也是古埃及古王國最輝煌的時期,吉薩三大金字塔是這個時期所建。而昆吾氏正是胡夫。炎帝后裔共工氏與顓頊氏后裔爭奪帝位,建立了古埃及第二王朝。
在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時,昆吾氏族奮起反抗,不敵被打散,其中一部流落到中國山西(這也可能是山西有Q1a1b-M25來源原因),成為楚人王朝來源,楚人最開始臣服于商。到古埃及第18王朝時期,夏文化在古埃及發展成熟,在18王朝末期因為埃赫那頓(孔甲)亂夏,諸侯反叛,周人再度出走東亞,他們明顯是走陸路到達黃河流域,并帶來了更加先進成熟的古埃及-夏文化。最終與“古華族”已經建立起來的商王朝爭奪天下,并得到了楚人先祖鬻熊的幫助,建立起華夏八百年姬周文明。對應分子人類學方面,黃帝類型為Q1a1a1-M120
(DYS391=9),也是古華族(中國東夷)和周人主要類型,而顓頊很可能發生DYS391=6的突變,這樣DYS391=6的Q-M120分支就很可能是夏禹系和楚人系后裔。夏商周三代一直實行“夏君夷民”做法,從周朝開始,奴隸制廢除,“華”和“夏”后裔與土著夷民開始融合,到漢朝時,華夏稱謂衰微,代之而起是“漢人”,Y-O系(尤其是原中原土著Y-O2系和原良渚越國土著Y-O1系)與Y-Q系成為漢朝漢人主要Y單倍群。這時古埃及已經衰亡,被古希臘和古羅馬統治,而東亞中國區繼承華夏文明,進入了新的獨立文明發展階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