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的“萬能八條”主要包含:制度建設、思想觀念、人才隊伍、財務保障、監督管理、公議公開、調查研究、科學技術。這八條實際上是政府在解決社會問題中所運用的八條對策,我們通過學習和掌握八條一方面可以提高申論的理論素養,另一方面可以輕松應對所有的對策題,此外對于申論大作文的策論文寫作業大有裨益。那么,今天我們先從第一條制度建設說起。 制度可分為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包含:靜態的法律法規、單位文件、規定等;動態的機制;宏觀的體制。非正式制度指風俗習慣、價值觀、文化、信仰等。接下來,重點給大家講解一下政府在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常遇到五大問題及對應的對策。 第一,制度缺乏,無章可循無法可依。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因地制宜,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必要時可適當超前。制定制度要從社會實際出發,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及時跟上社會管理的發展需求。同時,制度制定切不可照搬或盲目引進,這就需要事先進行深入調研和認真分析,考慮現有的做法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并考慮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和未來管理的發展需要。如果制定制度有難點或不夠成熟,可以先行試行,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并加以完善。如果相關管理事項過于超前,沒有相關制度或做法可以借鑒,可在工作中邊實踐邊總結,待條件成熟時再行制訂。 第二,制度與現實脫節,不切合實際。針對這個問題,政府應該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密切聯系群眾。制度不切實際的原因在于制定制度時,有關部門缺乏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閉門造車,缺乏實踐基礎,或者采取了拿來主義的策略,倉促制定,簡單的自上而下推行。二是與群眾脫節,在制定過程中缺乏群眾參與,在實施過程中制度的宣傳工作不到位,并且制度實施的效果也沒能及時反饋。導致好多制度在出臺時群眾不了解,在推廣時群眾不配合,在監督反饋時群眾不參與,使得制度脫離現實而得不到真正的貫徹落實。這就需要我們在以后制定和實施相關制度的過程中,需要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做到科學決策;廣泛的聯系群眾,做到民主決策。 第三,制度與文化脫節,急于求成。針對這個問題,政府應該權衡利弊、平衡訴求、用好輿論工具。制度與文化脫節的表象是正式制度和社會文化是兩個個體,正式制度高高在上,而社會文化卻冷眼旁觀,事不關己。正式制度和文化沒有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形成合力。文化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往往是沒有正式制度的時候是文化指導人們做事,當文化根植于人心時,人們就有了統一的遠景,統一的核心價值觀,統一的行為道德標準。在用正式制度來移風易俗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社會的大背景,要權衡多方面的利弊,平衡多方面的訴求,不能簡單從事,搞一刀切。而需要借助文化輿論等工具營建好制度創建和執行的氛圍。 第四,制度種類繁多、缺乏系統關聯。針對這個問題,政府應該明確職權,理順關系,精簡制度,形成合力。制度種類繁多、缺乏系統關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制度多而不精。條款多,規定多,程序多,執行比較繁雜。二是制度多卻不系統,制度之間缺乏關聯性,甚至相互抵觸,帶來推諉扯皮。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如計劃審批相關制度、財務報銷相關制度,審批部門多,流程復雜,推諉扯皮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原因導致制度的執行相當困難,一些制度形同虛設。這就需要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制度之間的銜接關系,明確權責范圍,理順制度流程,精簡制度環節,形成制度合力。 第五,制度與執行脫節,執行不力。針對這個問題,政府應該完善操作細節,強化責任機制,加大宣傳教育。制度與執行脫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本身的原因,也有制度實施環境帶來的影響。就制度本身而言,執行不力的原因是缺少執行制度的操作細節,誰來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干好了怎么獎,干不好怎么罰,由誰來罰,由誰來監督等等,這些保證制度執行的操作細節,沒有形成體系。就制度環境而言,執行不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制度執行者以及制度執行對象對制度內容,以及制度推行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從而帶來政策執行過程中的不重視和不配合現象。因此,為了提高執行力,不僅要完善制度的操作細節,強化責任機制,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加強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獎懲和責任兌現,而且還需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制度執行者以及制度執行對象遵章守紀的意識。 以上就是申論考試中與制度建設相關的問題和對策,大家在平常的練題中切忌生搬硬套,應該結合八條活學活用,真正做到外化于心,內化于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