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經過1951年、1952年、1953年的院系調整,取消了私立高等教育,建立了高度集中管理的新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 一、以“蘇聯模式”為樣本 教育方式與國家的政治制度高度相關。新中國成立之后,政府采用蘇聯的政治制度,建立的也是與這樣的政治制度相匹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 蘇聯政府派出大批蘇聯專家來到中國,擔任各部委的顧問或在高校中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幫助我國培養人才和經濟建設。到1952年年底,最早一批蘇聯專家187人來到中國,其中98人被聘為大學顧問。(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1982)》,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頁) 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我國在1950年就創辦了中國人民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并按照蘇聯模式設置專業、進行教學。蘇聯高等教育強調專業性和計劃性,1952年開始,全國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經過幾年時間,便建立起了以單科院校為主體的高等教育體系。 二、院系調整的特點 (一)取消私立高等教育 截止到1952年,接受外國津貼的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津沽大學、銘賢學院、齊魯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東吳大學、圣約翰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之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華中大學、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華西協和大學、嶺南大學、求精商學院等21所教會大學全部被裁撤。 大同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武昌中華大學、廣東國民大學、廣州大學、南通大學、成華大學、川北大學、江南大學、朝陽學院、中國學院、中國公學、相輝學院、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正陽法商學院、上海法學院、上海法政學院、勉仁文學院、輔成法學院、福建學院、中華工商??茖W校、立信會計專科學校、無錫國學專科學校等幾十所國人創辦的私立大學也被裁撤。 全國高校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成了清一色的公辦高校。 (二)以專門教育為主 蘇聯的高等學校由綜合大學、??拼髮W、專科學院、工業高等技術學校、音樂學院等組成。蘇聯的高等工業學校在蘇聯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50年6月1日至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蘇聯專家在這次會議期間做了報告,這次報告更加明確地指出蘇聯高等教育的特點,即重視專業教育,為經濟的發展培養技術專家。中國依據蘇聯經驗,制定了“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院系調整方針。 截止到1953年年底,除農林、醫藥的系科專業設置尚需繼續調整外,一般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工作基本完成。經過調整,全國共有高等院校182所,其中綜合大學14所,工業院校38所,師范院校31所,農林院校29所,醫藥院校29所,財經院校6所,政法院校4所,語文院校8所,藝術院校15所,體育院校4所,少數民族院校3所,其他院校1所(北京氣象專科學校)。(《中國教育事典》編委會編:《中國教育事典》(高等教育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頁) (三)高度集中統一管理 在“以蘇聯為師”和“向蘇聯一邊倒”政策的影響下,1951年中國政府提出,要系統地移植蘇聯的教育模式,按照蘇聯的高等教育集權管理、高等教育國有體制和高度分工的專門教育體系來建構中國的高教制度。從此,中國政府開始對高等學校實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將各校的招生人數、專業設置、人事任命、學籍管理以及課程設置等全部納入政府的計劃管理范圍。各高等院校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由專人擔任各級政治輔導員,主持大學生的政治學習及思想改造工作。 1952年的院系調整固然解決了中國高等教育中工科過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同樣也不容忽視。當時,中國政府對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及實況缺乏了解,將蘇聯的教育經驗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與“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混同起來,進而全面否定歐美國家以及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理念與有益的學術傳統,摒棄了本科的通識教育,辦學主體也從過去的多元化改變成一元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