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國為了向“蘇聯模式”學習開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院系調整。當時很多高校被拆分,工科院校成為了重點建設院校。整體高校數量從211所降為183所,工科、農林、師范、醫藥院校的數量從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綜合性院校則明顯減少。高校喪失教學自主權,社會學、政治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歷史舞臺。為了方便管理,中央有關部門選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設“學院區”,統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單一的專科性高等學院。以下是這8大學院的名單: 根據1952年的調整方案,僅保留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東北人民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校為文理綜合性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工學院、重慶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校則被定位為多科性高等工業院校。 1952年院系調整后新增的25所學院名單: 經過1952年的院系調整,工科、農林、師范、醫藥院校的在校生數量與1949年最高值相比,數量從7.04萬人上升到13.84萬人,幾乎翻了一番。但政法類在校生卻從37682人下降到3830人,減少了90%。經過這次院系調整,私立大學和原教會大學全部改為公立,撤銷了輔仁大學、金陵大學、齊魯大學、圣約翰大學、之江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等校的校名,其系科并入當地其他院校(如輔仁大學并入北京師范大學,金陵大學文理學院各系并入南京大學相關系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