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叫有文化?2017.12.13 回答一 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查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賁卦·象傳》 文化是比較復雜的概念,很難具體與精準的定義,文化是內容與本體,即是可以顯性的呈現,亦是可隱性的體現。文化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含的內容匯總。是人類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包括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文化內容和表現形式很容易混淆也是具有爭議和能動的。比如說社會制度、宗教、哲學、文明、歷史……即是文化本體亦是文化載體和表現。比如說藝術、民族文化、教育……屬于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卻不能等同于文化本身。又比如說飲食、服飾、武術……屬于文化現象而非文化本體。 我們國家是文化大國,更是泛文化大國,文化無處不在,文化標簽可以隨意貼。跳個廣場舞也可以是文化,街道也可以是個文化圈,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車文化……層出不窮,花樣翻新。 廣義的的理解文化那肯定是文化無處不在,甚至于非人類的也可以是文化,離開人本在的宇宙萬物都具備與生的文化屬性。 文化反映在人個體的體現是什么呢?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區別是什么呢?這本身就是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模糊性概念,也是標簽化的概念。如果說精神是文化內容那么類似品德、素養、修養……甚至于氣質都可以是個人文化的一種體現。如果說物質和制度是文化內容那么人的穿著打扮、吃飯、出行都可以是文化的體現。 文化知識的掌握和儲備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文化的素養但是并不能決定或等同于他就是有文化的。物質可以通過外在改變一個人的文化體現更不能說明他就是有文化的。 其實界定一個人有無文化應該是相對的和難以量化的。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如果非要貼個標簽的話那文化反映在個體自身的具體體現首先應該是素質和素養,其次是學習能力(不同于知識量)。一位農民有文化的體現就是純樸、謙虛和本分;一位工人藍領的文化體現就是勤奮、積極向上和開朗。一位軍人就應該勇敢、忠誠、自信;一位師者應該是博學、睿智、包容并序……。 文化的反映的方向不同,或是廣博,或是專精;或是傳統,或是進取。但是唯有素質是不可或缺的,唯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不可或缺的。當然一個人如果好吃懶做,不學無術那就和有沒有文化沒半毛錢關系了。 學問做的越深,文化儲備的越多越不會輕易指責他人沒有文化,因為文化的標簽可不是隨意可以貼的,誰都一樣要從姍姍學步開始的。普通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輕易的去指責他人沒有道德是一個道理。 回答二 文明和文化都出自《易經》。 文明一詞在《易傳·乾·文言》中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在《易·明夷》也有:“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 文王以之?!薄稌に吹洹分幸灿校骸盀F哲文明,溫恭允塞。”漢焦贛的《易林·節之頤》也有:“文明之世,銷鋒鑄鏑。” 文化在《易經》中也有,在《易經·賁》的彖辭有:“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文化一詞就是出自“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這一句。 而對文化一詞給出的定義中可以看出,人類創造的物質還有精神都是文化。所以有文化就是要學繼承習祖先們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并將它們發揚光大,為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而努力,就叫有文化。 這也正是易經中“觀乎人文已化成天下”的本義,觀乎人文就是觀察學習人類社會的發展,只有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所了解了,才能化成天下。 而這個化成天下還有教化的意義,觀察到好的就要學習并教化后代,觀察到不好的也要學習并警示后代。就象我們老愛拿唐太宗李世民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教化,也愛拿他的"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也是文化的教育。 有文化不光是在學校學來的,家庭也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景。我們常說的這個人好有家教,其實就是說這個人有文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進行文化教育。 現在有的中小學校,在宣傳板上貼出了什么是老禮,這也是在進行文化教育。 有文化首先要有禮,知識雖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象孔子所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就是說的禮。而從現在社會上很多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沒有禮貌的行為,也可以看到,文化教育的缺失。 而《論語》中的“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到今天還有文化教育的意義。以我來看,禮就是要遵守的社會準則,來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 所以有文化首先要明禮、懂禮、守禮,然后才是學習其他和文化有關的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