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人民日報在頭版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風險》中提到:風險防范,要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
眾所周知,“黑天鵝事件”代表極其罕見,出乎人們意料的風險,那首次出現在官媒表述中的“灰犀牛”又是什么意思呢?
*溫馨提示* 沒有wifi的同學可以移至下方看圖文版 灰犀牛是什么?
灰犀牛是黑天鵝的補足概念,代指太過常見,以至于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由美國學者米歇爾·渥克在2013年的達沃斯全球論壇上提出。
相比于黑天鵝的無法預測,“灰犀牛”所代表的風險則早有征兆,但由于太過常見而不被重視。
灰犀牛的可怕之處
沃克認為,過去眾多的“金融黑天鵝”本質都是“灰犀牛”。
人們對于警示信號總抱著僥幸或傲慢的心態,看到笨重的灰犀牛緩緩走來,往往會放松警惕,一旦它開始飛奔,只能猝不及防地被撲倒在地。
比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前,房貸逾期,媒體質疑,數據預警,早就給監管部門敲響了警鐘,雷曼兄弟、華盛頓互助銀行等巨頭公司的倒下看似意料之外,實則情理之中。
我國的三大灰犀牛
目前,房地產泡沫、資金外流和銀行不良資產,是我國面臨的三只灰犀牛。
|
|
來自: yangtz008 > 《創新、前沿、百科、科普、生活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