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4 何學蓮 武漢兒童醫院: 王老師,您好!您看看這個孩子考慮什么疾病?謝謝。孩子發育遲緩,喂養困難,先天性心臟病。 王若光教授-若光醫學研究中心: 從表型特征來看,發育遲緩,小頜,先天性心臟病,吞咽喂養困難(Robin序列征),符合這些表型的遺傳病考慮:Toriello-Carey綜合征。 Robin序列征 小頜,舌下垂,軟腭裂;原發缺陷-早期下頜發育不良。 Robin序列征是指宮內孕9周前胎兒下頜區發育不良而引發后續發育一系列的原發缺陷。由于發育中舌位置后移,破壞更靠后的腭瓣間閉合,而腭瓣須“長過”舌部后,與腮后部中線閉合而形成完整結構。研究證實,早期腭區的下頜骨后移為原發異常因素,導致后部氣道堵塞,引發缺氧、肺心病、生長停止和大腦損傷。 Robin序列征可能由胚胎期宮內機械性壓迫引起,即在腭閉合前,下頜由于受擠壓而限制了其正常發育。但臨床上Robin序列征又往往是多發畸形綜合征的表型之一。 Robin序列征也可以單獨發生于正常個體,如能克服早期呼吸道堵塞,則預后很好。 Toriello-Carey綜合征 表型特征[1] 產后生長發育遲緩。肌張力減低,智力障礙。 產后小頭畸形,囟門大;內眥距寬(內側眼角向兩側側移),瞼裂小;小鼻,鼻孔前傾,鼻梁低;腭裂,黏膜下腭裂,小頜;耳畸形,頸背側皮膚過多。 心血管先天缺陷,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膜狹窄、左心發育不良、二尖瓣閉鎖、右心雙出口伴B-型不規則主動脈弓、心肌病和心內膜纖維化。 胼胝體缺失或發育不良。 喉部或咽下部缺陷,氣管軟化,短指(趾),隱睪。 Robin序列征以及喉/咽下部畸形引起阻塞性呼吸暫停,導致嚴重的呼吸道并發癥。 偶見:腦室擴張,Dandy-Walker畸形,小腦發育不良,腦積水,腦電圖異常,語言能力發育遲緩,傳導性及感覺性耳聾,頭發稀少、細,手背皮膚角化過度,瞼裂下斜,13對肋骨,椎骨畸形,鎖骨畸形,指甲發育異常,足內翻,足外翻,內收趾,關節活動過度,第一趾和第二趾間距過大,胸腔小,雞胸,輸尿管骨盆段阻塞,臍突出,Hirschsprung病,小陰莖,肛門前移。 Hirschsprung病 Hirschsprung病(先天性巨結腸癥),是由于部分結腸神經節細胞缺失,因此導致無法放松。屬先天性紊亂,結果是慢性便秘,腹部膨脹。雖然可以通過外科手術來治療,但仍有一定死亡率。是多種遺傳綜合征的臨床表型之一。 遺傳機制 目前未明。McGoey等[2]報告認為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mcgoey等[3]報告與染色體微重復3q29和從父系遺傳平衡易位引起6p25缺失相關,t(3;6)(q29;p25.1)。 該病例芯片檢測報告顯示3號染色體q25.1區帶1.43Mb重復,包括了相關基因,但檢索意義未明。但該檢查報告涉及的基因可能提示了與表型的相關性,但這些基因哪一個基因為主或這些基因共同致病,需要進一步明確。這是一個值得進行基因功能研究的病例。 預后 出生后3月~3年內大部分死亡,均有發育遲緩。 參考文獻: [1] Toriello, H. V., Carey, J. C., Addor, M.-C., Allen, W., Burke, L., Chun, N., Dobyns, W., Elias, E., Gallagher, R., Hordijk, R., Hoyme, G., Irons, M., and 13 others. Toriello-Carey syndrome: delineation and review. Am. J. Med. Genet. 123A: 84-90, 2003. [2] Toriello, H. V., Carey, J. C., Addor, M.-C., Allen, W., Burke, L., Chun, N., Dobyns, W., Elias, E., Gallagher, R., Hordijk, R., Hoyme, G., Irons, M., and 13 others. Toriello-Carey syndrome: delineation and review. Am. J. Med. Genet. 123A: 84-90, 2003. [3]McGoey, R., Varma, A., Lacassie, Y. Siblings with phenotypic overlap with Toriello-Carey syndrome and complex cytogenetic imbalances including 3q29 microduplication and 6p25 microdele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genetic heterogeneity. Am. J. Med. Genet. 152A: 3068-3073, 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