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是江南地區一座著名的綜合性瓷窯,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因吉安市古稱“吉州”,故得名“吉州窯”。 吉州窯產品的釉色在同時期各窯場中堪稱最豐富,既有南方窯系流行的黑釉、黃釉、青白釉,也有北方窯系常見的乳白釉、綠釉、褐釉等,其中黑釉瓷器是吉州窯最具特色的瓷器,在宋元時期流行一時。 黑釉瓷也稱“天目瓷”,是順應宋人斗茶風氣而產生的一類瓷器。宋人尚白茶,認為湯花越白越好,因此使用深色茶盞更容易辨識茶色。 唐代流行煎茶,飲茶步驟復雜,煮茶前需將茶餅碾成粉末,再投入沸水中煎煮,經過三道水開、撥開茶末,再盛入碗中,方可飲用。具體可分為六個步驟:炙茶、碾茶、羅茶、煮水、投茶和分茶。這一時期,邢窯的白瓷和越窯的青瓷最為流行,邢瓷“類銀”和“類雪”,越瓷“類玉”、“類冰”,兩大窯口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邢窯瓷器 到了宋代,開始流行點茶。所謂的點茶,是指把把團餅茶碾碎,同時用茶瓶將水煮開。把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碗中,用茶瓶分次分量加水并攪拌茶末,使盞面泛起湯花。 在點茶的基礎上,宋代人流行斗茶,又稱“茗戰”。斗茶的方法是先將半發酵的茶餅碾呈粉末并充入初沸的開水,然后浮起一層白色的泡沫。通過觀察泡沫的亮度、濃度以及白沫保持時間的長短來決定斗茶的輸贏。 河北宣化下八里村1號墓遼代壁畫《點茶圖》。壁畫描繪了兩人正在配合注湯點茶的場景。?? 南宋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圖中茶販有的注水點茶,有的提壺,有的舉杯品茶,反映了宋代街頭茶市的場景。? 由于斗茶的評判標準之一是看湯花的色澤與均勻程度,而黑釉瓷更能顯示出湯花的白,因此黑釉瓷器深受宋人的喜愛。在生產黑釉瓷的窯場中,吉州窯的“鷓鴣紋盞”和建窯的“兔毫盞”最負盛名。 吉州窯黑釉瓷在宋代的流行不僅僅因為“黑”,還因為其豐富多姿的窯變色釉和效法自然的貼花裝飾。 窯變釉彩 窯變釉彩是在燒制黑釉瓷時,工匠在黑色地釉灑入不同的金屬原料作為呈色劑,高溫燒制過程中因物理化學反應而形成的,有玳瑁斑、虎皮斑、鷓鴣斑和兔毫斑等不同形態。形態各異的釉斑猶如動物和貝類身上斑斕的花紋,與黑色的釉面相映成輝,璀璨奪目,是吉州窯工匠效法自然、模仿天然珍貴材質燒制而成的珍貴產品。 木葉貼花 木葉貼花是指把桑葉浸泡加工后,貼在已施過黑釉的坯胎上,敷黃釉經高溫一次燒成。燒成后的桑葉呈黃色,與黑色地釉形成對比,樹葉的形狀、莖脈在黑釉的襯托下清晰可見,這是將自然融于瓷器燒造的絕妙創造。 木葉貼花的方式較為多樣,有的將葉子置于盞壁和盞心,茶盞盛水后,仿若一葉孤舟在江上飄蕩;有的雙葉疊落,或三葉散點,不拘一格,在茶水傾注后仿若隨著茶水上下翻騰。桑葉乃自然之物,與文人、禪僧所追求的的自然境界不謀而合,體現了宋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雅致之美。 剪紙貼花 剪紙貼花是將剪刻成花卉、動物等造型的紙花貼于瓷胎上后施一層黑釉,揭掉剪紙后得出釉色與胎色黑白分明的裝飾圖案。在此基礎上,吉州窯工匠還擅長采用黑釉剔花的裝飾工藝,尤以剔梅折枝紋為特色,花紋與黑釉相映成趣,具有淺浮雕的效果。剪紙貼花和黑釉剔花常用花卉、動畫等做圖案,有著吉祥寓意和美好祝愿,既融入了文人氣息,也極具民間藝術特色。 吉州窯的黑釉瓷乍看并不驚艷,但是器物的美更多地是體現在使用中。宋代飲茶的特點,決定了黑釉瓷更能襯托出飲茶的雅致。而吉州窯工匠們又對宋代文風甚濃、禪風盛行的社會風氣極為敏銳,在黑釉瓷上加入了創造性的裝飾,富有金屬光澤的窯變釉彩、效法自然的木葉貼花、極具節慶氣息的剪紙貼花便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這也促使吉州窯的黑釉瓷在宋代的流行,甚至有的傳至日本,成為日本收藏家極為珍愛的名品。 《吉州窯——江西吉州窯瓷器精品展》于2017年12月30日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展,共展出來自江西省博物館館藏的宋元瓷器212件(套),展至2018年3月30日。 從2017到2018,這個元旦,吉州窯瓷器陪你跨年! 編輯:黃巧好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