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又稱“除夕”,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 早在周、秦時期,每年歲末皇宮都要舉行驅逐疫疬之鬼的儀式,稱為“逐除”,這便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過春節 家家戶戶貼春聯 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戰國時期,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了趨避鬼怪,就在桃木上畫神荼和郁櫑,放在門側,以御百鬼騷擾。到了宋代,人們便在桃木上寫對聯,一來辟邪,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裝飾門戶。而紅紙書寫的春聯始于明朝。 除夕守歲 初一不午睡 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年夜飯,辭舊迎新,這就是除夕守歲的習俗。而這種習俗最早開始于南北朝。在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這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除夕守歲一直流傳至今,初一大家會走親串門把年拜,所以初一不宜午睡,對前來拜年的人不尊敬。 隔年飯 壓歲錢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有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種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而且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在我們家,要把幾枚硬幣沸水消毒后包進餃子里面,說誰先吃到,就能掙大錢。如果餃子破肚兒了,要說餃子掙了。 年夜飯的桌子上一定要魚,“魚”和“余”諧音,喻示著“年年有余”之意。北方還要在年三十中午吃“金銀飯”,北京話俗稱“二米子飯”,就是用大米和小米混起煮,有白有黃,而且一定要煮多一些,這盆飯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的意思。 壓歲錢是長輩發給晚輩的,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坐在桌旁等長輩發,有的家里是父母偷偷放在孩子枕頭底下,更多的家庭是把孩子們集齊跪拜長輩們,然后伸手要紅包,還有的家里老人家故作小氣,逗孩子們嚷嚷搶紅包,最后搶掠一空 才肯散去,老人家見此場景便會樂的合不攏嘴,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說好話 年三十到來的時候,除了歡度佳節,還有很多禁忌。 據說年三十的時候,各方神靈在人間走動,我們要多說好話、吉祥話,不能倒垃圾、丟棄雜物、隨地大小便、也不能惡聲謾罵、大聲呵斥,相傳這樣對神靈不敬,如果神靈惱怒就會降禍到人身上,諸事不順的。 也忌諱打破碗碟,萬一不小心打破了,要念叨“碎碎(歲歲)平安”來化解。 忌諱挑水,擔心驚動了龍王,影響來年的風調雨順。 忌諱開箱柜,以免財物丟失。 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否則來年日子越過越糊涂。 病人要暫時停藥,家里年前熬過的藥渣一定要倒掉,不能留下,據說這樣才有利于來年的身體健康。 不能說“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如果不慎脫口而出,要趕快吐唾沫、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 我們家正月里大蒜和醋要叫銀和錢 農歷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財氣、運氣,導致破財。正月初一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象征財寶進門,掃好后裝在垃圾桶或紙簍里不倒掉,財寶便留住了。 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不僅是“正月初一不能動掃帚”,人們還不能洗頭、洗澡,這同樣也是出于忌諱把好運氣和財富帶走,一些地方甚至是“破五之前不掃地,垃圾藏在筒子里”;而拖地則被認為是“新的一年辦事都會拖泥帶水”,因此也不能做。 今日話題:你的家鄉有什么春節習俗,歡迎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