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體會過在公共場合放屁的尷尬和憋屁的痛苦,那么,你有沒有想過,你憋住沒放的屁都去哪兒了? 討論這個話題前,我們先來初步了解一下屁。屁是由碳、氫和甲烷三種氣體構成的,甲烷占三分一左右。屁里含有吲哚、糞臭素、硫化氫等成分,因此,屁就變成了“臭屁”。那么我們為什么會放屁呢?屁的產生來源有兩種,一種是我們吃東西的時候伴隨食物吃進肚子里的空氣,另一種是含纖維和糖類的食物在腸胃里難以消化,在大腸內被細菌吞噬消化,大腸菌“吃飽后”產生氫氣。這些氣體在腸道里集聚成屁,當壓力大時,就會從肛門排出體外。 放屁是我們正常的生理需要,中醫將放屁稱為“失氣”,西醫將放屁成為“排氣”,在醫學上,放屁是診斷一些疾病的指征,有著重要的意義。 每個人一天要放6至20次屁不等,每天釋放的氣體在500到1500毫升之間,并且排放的方式也大有不同,有的屁悄無聲息,有的屁驚天動地,有的無聲無味。不放屁的人并不優雅,因為屁少可能意味著肚子容易發漲,腸道疾病等。也可能這個優雅的人把屁憋了回去。 大家一定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公眾場合或者相對重要的場合,突然來了“沖動”,放屁有些不雅,我們往往會選擇把屁生生憋回去。忍一忍好像屁真的就憋不見了,那么我們憋回去的屁去哪了? 答案有些讓人覺得惡心,因為我們憋住不放的屁最終從我們的口鼻被排出體外。不過,這些氣體并不是從肛門、小腸、食道逆流而上的,而是積存在腸道內的氣體被腸粘膜的血液吸收,其中有味道的成分被吸收,大多在肝臟進行了凈化后,運到我們的肺部,從口鼻排出。由于肝臟吸收了屁里的有害成分及味道,所以我們從上而出的氣體,沒有令人作嘔的臭味。 但是思考一下,怎樣的排毒更加經濟實惠一些。直接排除體外,除了會造成小小的尷尬之外,總比增家肝臟負擔和留在體內要強的得多。 所以,建議大家有屁就放,盡量少憋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