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故稱湖南。自古盛產(chǎn)湘蓮,唐詩中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 ,故又有“芙蓉國”之稱。又因湘江貫穿全境,也簡稱“湘”,毛主席曾寫下“芙蓉國里盡朝暉”的名句。三湘四水,物華天寶,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喻;熱土瀟湘,人杰地靈、英雄輩出,不負“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的盛名。 湖南別稱“三湘四水”。而“三湘”、“四水”的稱呼其實都圍繞一個核心:洞庭湖。 “三湘四水”中的“三湘”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指:湘水發(fā)源與漓水合流后稱漓湘,中游與瀟水合流后稱瀟湘,下游與蒸水合流后稱蒸湘,故名“三湘”。 第二種說法是指:湘鄉(xiāng)為下湘,湘潭為中湘,湘陰為上湘,合稱“三湘”。(注意:在舊時,湘鄉(xiāng)為上湘,湘潭為中湘) 第三種說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區(qū)的總稱,泛指湖南全省。 以上說法人們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不過最為讓大眾所接受的應(yīng)該是第一種。就是用“三湘”作為“瀟湘”、“蒸湘”、“沅湘”的簡稱。眾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長的河流,流經(jīng)湘西,注入湘東,而湘水流經(jīng)長沙、湘陰后與沅水匯合,可以說是湘水的下游,稱“沅湘”也是無可非議的。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內(nèi),將“瀟湘、蒸湘、漓湘”用來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當。而用“瀟湘”“蒸湘”“沅湘”合稱“三湘”,就基本涵蓋了整個湖南,也比較全面地體現(xiàn)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三湘四水”中的“四水”就沒有什么爭議了,“四水”指的是湖南境內(nèi)四條著名的河流:湘江、資江、沅江、澧水,最后都匯入洞庭湖。“四水”的概念基本沒有歧義。 湘江 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經(jīng)廣西流入湖南省永州市、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長沙市,至岳陽市的湘陰縣注入長江水系的洞庭湖。全長90多公里, 流域面積9.5萬平方公里。 資江 資江,又稱資水。左源赧水發(fā)源于城步苗族自治縣北青山,右源夫夷水發(fā)源于廣西資源縣越城嶺,兩水于邵陽縣雙江口匯合稱資江,流經(jīng)邵陽、新化、安化、桃江、益陽等市縣,于益陽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全長653公里,流域面積28142平方公里,其中在湖南26738平方公里。 沅江 沅江,又稱沅水,長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經(jīng)中國貴州省、湖南省。沅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干流全長1033公里,流域面積8.9163萬平方公里,屬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沅江流域涉及貴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重慶市的63個縣(市、區(qū))。2010年流域總?cè)丝?485萬人,其中,湖南省917萬人,占流域總?cè)丝诘?2%;貴州省431萬人,占33%;重慶市99萬人,占5%;湖北省38萬人,占3%。流經(jīng)的地方有湖南省懷化市12:會同縣、靖州縣、通道縣、洪江市、鶴城區(qū)、中方縣、新晃縣、芷江縣、辰溪縣、麻陽縣、溆浦縣、沅陵縣;湘西自治洲8:瀘溪縣、鳳凰縣、保靖縣、永順縣、龍山縣、吉首市、花垣縣、古丈縣;邵陽市5:綏寧縣、新寧縣、城步縣、隆回縣、洞口縣;張家界市3:桑植縣、永定區(qū)、慈利縣;常德市4:武陵區(qū)、鼎城區(qū)、桃源縣、石門縣。 澧水 澧水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越湘鄂兩省邊境。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徑流模數(shù)居全省之冠,并以洪水漲落迅速而聞名。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內(nèi)15736平方公里。流域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1600毫米。澧水干流流經(jīng)縣市:湖南省龍山縣,湖北省宣恩縣,湖南省桑植縣、永順縣、張家界市永定區(qū)、慈利縣、石門縣、臨澧縣、澧縣、津市市,干流全長407公里。 來源:大魚號:陪你游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