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一種更好地認識系統的思考技術。也就是說,如果你身處一個系統之中,如何更好地認識它、設計或調整它,需要一種更適合系統的思考技術,這就是系統思考。 那么,什么是系統呢? 我在《如何系統思考》一書中給系統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所謂系統,指的是由一群相互連接的實體構成的一個整體。 按照這個定義,系統的構成要素包括三方面: 首先,系統是由若干實體構成的。比如,我們人體是一個系統,它由若干器官構成。一個家庭系統,由夫妻、子女等構成。 其次,構成系統的多個實體之間存在著相互連接。如果沒有連接,也就沒有系統。一粒沙子、一堆石子,都不是系統。 最后,系統是一個整體,它有著自己的功能或目標,總體特性不是各個要素特性的簡單累加。例如,企業作為一個系統,要以滿足客戶、盈利并獲得持續發展為目的。 雖然這三個要素看起來比較簡單,但理解、運用起來,并不容易。舉例來說,雖然在構成系統的三個要素中,實體是最容易觀察、識別的,但許多人對于自己所處的系統,有哪些實體,往往并不清晰。在思考問題時,經常只關注自己的局部或本位。而在一些復雜的系統中,相對于實體,實體之間的連接更為復雜、眾多,而且微妙、多變。很多人也只是機械、靜止、孤立地看問題,并沒有分析系統連接的意識和能力。 包括系統的功能與目標也不容易識別,甚至是構成系統的實體之間的目的與功能也不一致。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系統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系統、順應或駕馭系統。 為什么要系統思考?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系統思考呢?我覺得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各種系統的世界中,與系統密不可分。為了更好地在這個世界中生存與發展,我們就需要具備系統思考的智慧。 舉例來說,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系統,如果你會系統思考,你就能讓自己身心和諧、健康長壽。 我們每個人的家庭也是一個系統,如果你會系統思考,你就能家庭和睦、幸福、快樂。 我們每個團隊都是一個系統,如果你會系統思考,你就讓團隊健康發展、打造一支高績效的團隊。 每個企業也是一個系統,如果你會系統思考,你就能讓你的企業持續發展、敏捷成長。哪怕你今天只是經營著一個路邊攤,或者只有七八個人三五條槍,只要發現并設法啟動、維持一個成長引擎,你也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相反,如果我們不會系統思考,就會出現許多系統思考缺乏癥。比如, -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 只看眼前,不看長遠; - 只看現象,不見本質; -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系統思考呢? 如何系統思考? 基于我本人多年的實踐,我提出了系統思考的隱喻——“思考的魔方”,這為我們學習和實踐系統思考,提供了框架指引。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的思維看不見、摸不著,但為了更好地對系統進行思考,我們需要在思考的角度、深度、廣度三個方面,借助一些支架式輔助工具,實現思維的三重轉變。這也是為了應對“系統思考缺乏癥”而采取的對策。 那么,這三個維度的轉變是什么呢? 1. 我的思考很淺,只是停留于表面——你需要借助“冰山模型”,實現深入思考,透過現象,直達本質。 我曾遇到過一些年輕的朋友,說領導總是說他們思考問題比較淺,往往只是就事論事。這樣的話,整天忙于“救火”,經常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很多問題一再出現。這就是“系統思考缺乏癥”之一的“只看現象,不看本質”。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簡單來說,你需要增加思考的深度,也就是要深入思考。為此,你需要理解并運用認識世界的“冰山模型”,可以它作為參照,幫助你深入思考。 所謂“冰山模型”,也是借用冰山作為隱喻,用以闡述我們理解世界的不同層次。 首先,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是“事件”,也就是我們可以經歷、觀察的一個個活動、故事。如果我們只是關注事件,總是就事論事,那么我們的思考層次就比較淺。 要想加深思考的層次,你需要把相關聯的事件聯系起來,看到一個趨勢或模式。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餐廳里聽到同事們在聊天,說研發部上個月走了2個人,業務部這個月也走了3個人……這就是一個個事件。只在這個層面上思考,那整天就只是“八卦”,完全浮于表面、疲于應付。 如果你把這些事件的共性,也就是公司各部門的離職率聯系起來,就能看到一些趨勢或模式。比如,近幾個月,離職率越來越高。這就是一個趨勢或模式。據此,我們可以推測,也許下個月那個部門還會出現人員離職。 當然,僅僅做到這一步還不夠,因為這樣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此,我們需要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一趨勢或模式?也就是說,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公司近幾個月離職率越來越高? 為此,你需要找出影響離職率的關鍵要素。比如,工資待遇、升職空間、主管的管理風格,以及企業文化、團隊士氣,等等。 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對于復雜系統來說,因果相互影響非常復雜,這樣原因并不是簡單地線性地作用于那個結果,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也可能有不同層次。為了能夠有效地思考,你需要用新的方法,深入到冰山更深的一層:看到系統的結構。 按照系統的一個基本特性:“結構影響行為”,系統的行為模式或趨勢,是由“結構”造成的。所謂“結構”,指的是,有哪些關鍵影響因素或驅動力,它們之間的關聯關系有哪些? 為了更好地描述系統結構,我們需要借助一些新的“語言”,比如我發明的環形思考或國際標準語言“因果回路圖”,它們是以因果鏈的方式來表述關鍵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 比如說,員工離職會造成團隊士氣波動,這可能加劇人員離職的問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當然,對于很多復雜系統,要清晰地描述出系統結構并不容易,需要掌握系統思考的新語言,并經過長期的訓練和積累。 綜上所述,如果你能認清系統的結構,就可以做到了深入思考,也就把握住了系統的本質。因為系統就是由若干相互聯系的實體構成的一個整體。 2. 我總是就事論事、疲于應付,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你需要借助“環形思考”或“因果回路圖”,實現動態思考,了解關鍵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 自工業革命以來,我們人類主流的思維模式被稱為“還原論”,也就是把一個大的問題拆分成小的部分,再將小的部分拆分為更細小的部件……之后,試圖通過修復或解決小的部件,來解決大的問題。這種思維模式對于解決一些技術性問題或機械系統是有效的,也讓我們人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這一思維模式,對于解決社會系統問題,并不奏效。 因為對于一些復雜的社會系統而言,因與果之間并不是線性的,而是存在著非常眾多且微妙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與反饋回路,甚至是互為因果。也就是說,因造成了果,而果又產生其他的影響,從而又作用于因。 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舉例來說,為了解決項目延期的問題,項目組決定加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項目進度。但是,加班造成了人員疲勞、工作效率降低,又拖慢了項目進度;同時,還會造成出錯,需要返工、補救,同樣拖慢了項目進度;如果有人生病、請假休息,更讓項目延期問題雪上加霜。 因此,你需要能夠做到動態思考,不只是簡單、機械、線性地看問題。就像系統思考專家德內拉·梅多斯所講:在非線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線性思考模式。 為了做到動態思考,我建議你借助環形思考和因果回路圖,來更好地闡述影響系統行為的關鍵變量及其相互作用關系。 在《如何系統思考》中,我將如何從線性思考轉變到環形思考,總結為一個口訣:“四找”,可以很簡單地幫助大家實現這重轉變。 第一,找問題。找到你要分析或解決的復雜問題。 第二,找原因。列出造成這個問題的各種原因。 第三,找結果。列出這個問題造成的各種結果或影響。 第四,找回路。看看在各個結果與原因之間,是否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與影響。 這樣,你就可以用更加系統友好的方式來思考,因為很多系統都是非線性的,因果互動。 3. 領導經常說我沒有大局觀,經常局限思考、本位主義——你需要借助“思考的羅盤”,實現全面思考,見樹又見林。 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要有大局觀,要看到全局和整體,但是,實際上,我們很多人在思考問題時,仍然只是局限于本位。在我看來,這無關境界或道德,而是與能力有關。局限思考,也是人類的思考天性之一。因為我們對本地信息掌握更多,就會建立起愈發強大的本地信念,而這會影響我們對全局信息的獲取,繼而弱化全局信念。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全面思考呢? 傳統上,人們會使用一些“利益相關者分析”工具,但是,這對于系統分析并不具有針對性。 基于我的實踐,我發明了一種新的工具——“思考的羅盤”,可以讓我們做到全面思考,同時也能了解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聯。這也有助于我們做到全面思考、動態思考。 那么,什么是“思考的羅盤”呢? 所謂“思考的羅盤”,是借用航海的羅盤這一隱喻,輔助我們全面、動態地看待一個系統性問題。就像航海的羅盤一樣,有一個中心,分成若干個扇區和若干個同心圓。借用這一布局,我認為在面對復雜問題時,可以借助“思考的羅盤”,來進行系統地分析。 具體來說,相對于環形思考,“思考的羅盤”使用步驟簡稱為“五找”,也就是說,增加了中間一步“找實體”,這樣可以確保我們查找因果關系時,可以做到全面思考,不遺漏重要的利益相關者。 我再把“思考的羅盤”的使用步驟再簡單重復一下: 第一,找問題。把要分析的問題放到羅盤的中央。 第二,找實體。列出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利益相關者,也就是一些可以施加影響或受到影響的玩家。把他們寫在羅盤的扇區上。 第三,找原因。分別站在每個實體的角度上來思考,他們的哪些關鍵要素造成或影響到這一問題,也就是他們可以施加的影響。把他們寫在羅盤的內圈。 第四,找結果。分別思考,這個問題會對這些實體造成哪些影響。把他們寫在羅盤的外圈。 第五,找回路。看看在結果與原因之間是否存在直接或間接的相互影響,如果有,就把它們用箭頭連接起來。 從總體來看,“思考的羅盤”和“環形思考”操作步驟基本一致,只有第二步增加了“找實體”這一環節。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它和因果回路圖結合起來使用。 循序漸進,圖難于易 雖然系統思考的“國際標準語言”是因果回路圖,在《第五項修煉》和《系統思考》這些書里面,都用的是這種工具。它的好處是,它用關鍵變量及其因果回路來描述系統的結構,是一種深入思考、動態思考的工具。當然,如果我們在分析時,兼顧了多方面利益相關者,也可以全面思考。但是,對于一般讀者來說,一開始接觸這種工具時,往往不知所云,即使能勉強看懂,自己也不會使用這種工具。 在我的新書《如何系統思考》中,讀者朋友們參照“思考的魔方”,借助“冰山模型”、“環形思考”、“思考的羅盤”等支架式輔助工具,通過數十個貼近人們工作與生活的案例練習,可以實現思維模式的轉變,循序漸進地掌握如何繪制出因果回路圖,了解常見的十種系統基模,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系統思考,以便更好地應對復雜系統的挑戰。 這就是《老子·道德經》上所講: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學習系統思考,也是如此。 此外,在我的新書《如何系統思考》中,還談到了系統思考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社會集合層次上的應用,對于企業家、創業者以及各級管理者來說,通過系統思考,可以掌握發現成長引擎、睿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作為一種新語言,系統思考也有助于激發團隊智慧,創建學習型組織。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參閱《如何系統思考》。 互動環節 Q1老師好,日常學習工作中怎么樣才能洞察事情的本質?平時要刻意運用某種結構框架么? 邱昭良:這個剛才已經提到,其實要想洞悉事情的本質,做到本質思考、深入思考,可以參考的框架就是“冰山模型”。你可以用這個模型,有意識地去鍛煉下自己,找到自己身邊的“冰山故事”,慢慢就能夠讓自己的思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當然,包括中間的一步,我們很多人可能不太習慣,像德內拉·梅多斯所講的:系統思考者看到問題的時候,第一步不是去分析因果關系,而是去找一些事件相關的信息、數據,以此發現趨勢或模式。 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思維,首先,畫一張表格或者用一張紙,畫下一個“冰山”的輪廓,把你所看到的事件,寫在最上面的那個格里面,接下來要去想想,這些事件中共性的問題是什么,通過收集一些數據和信息,看看其中有什么趨勢和模式,接下來再去借助“環形思考”或因果回路圖,找出系統的結構來。這樣,就能做到以“冰山模型”為主架,來洞悉事物的本質。 Q2復雜系統中有很多影響因素,似乎每一個都對事件有影響,如何進行篩選呢? 邱昭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復雜問題中真的是有很多影響因素,而且彼此之間都有著復雜而微妙的相互連接。對于系統思考來講,我們不是要對它進行篩選,而是能夠去看到這些因素之間是如何環環相扣的,是怎么樣一種結構,如何相互交織在一起的。這樣,就能發現很多的回路。回路本身能夠反映出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變化的趨勢和模式。 除非你能用定量的數據和信息,能夠識別出來不同變量之間對于一個問題影響的系數,當然,這樣也很難,或者需要花費很大代價。否則,你就可以用環形思考去看到它們之間環環相扣的影響,這樣就能發現,的確是有些變量或因素要比其他的變量或因素對系統產生的影響力要大,從而讓我們更好地把握關鍵,從而找到系統的根本解或杠桿解。 Q3文中關于加班的思考回路圖,分析出加班可能產生的問題,然后我們怎么根據這個做決策呢,加班還是不加班? 邱昭良: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好。首先,分析出加班可能產生出的各種問題,能夠作為我們決策的輔助參考。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其實這樣的對策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副作用”,因此,在我們做出是否加班的決策之前,我們在腦子里就可以預見或預想到這一決策對問題的積極的影響或者消極的副作用。 當然,要進行系統思考,并不是馬上做出加班還是不加班的決定,我們不僅要預見到加班的各種可能的影響,還要做出更為全面的分析。比如,如果認為這個問題不是太嚴重,可以通過短期的加班或者適度控制的加班,加快項目的進度,就能解決項目輕微延遲的問題。同時,通過適當的控制,或者采取了其他干預的措施,也可以讓加班不至于造成負面的影響。那么,我們就可以做出加班的決定。但是,如果分析后發現,影響項目延期的問題有很多,并不僅僅是由工作量不夠或者人手不夠造成的。舉例來說,很多項目延期的問題是因為需求的頻繁變更,或者是由于相關部門的配合等原因造成的。這樣的話,加班并沒有解決其他的因素或者造成問題的主導型回路。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應該用加班的對策去解決。 所以,畫出環形思考圖或因果回路圖,實際上就是對問題進行更為透徹的分析。在此基礎之上,作為輔助參考,可以找到真正化繁為簡的根本解和杠桿點,這需要很多有效、深入的刻意練習和長期的訓練。 在我的《如何系統思考》這本書中,有很多相關的案例,包括公司經營、項目管理,以及工作職場、生活家庭等相關案例。大家可以學著使用我給出的這些輔助性工具,勤加練習,試著去看清復雜問題背后的結構,以及整體性的全貌,以及系統的變化動態,這樣就可以做到讓我們更好地去認識系統,從而更好地順應系統,或者是有效地調節系統,駕馭系統,以應對復雜性的挑戰。 |
|
來自: 昵稱5258086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