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為治療慢性病虛癥和虛實夾雜癥的最佳劑型,所以制訂膏方當以辨證論治為原則,選方用藥也頗為靈活,但也并非毫無規律可循。如補氣常用人參、黨參、黃芪;養血常用當歸、阿膠、首烏;益陰常用沙參、麥冬、女貞子;壯陽常用鹿茸、淫羊藿、巴戟天;活血常用丹參、赤芍、桃仁;行氣常用柴胡、木香、枳殼;運脾常用蒼術、白術、陳皮等。此外,膏方之要,尚在于其形,若盲目追求質輕氣薄之品,只恐難以成膏,故而對于質潤、滋膩、膠質之品當有所任用。本章介紹膏方中常用的中藥和膠劑,供制訂膏方時參考。 性味 甘溫、微辛。 歸經 入肝、腎二經。 功效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主治 腰脊疼痛,足膝酸楚,胎漏胎墮,陰下濕癢,小便余瀝等癥。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曰:杜仲氣味辛平,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 按語 杜仲功能補肝滋腎,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養則筋健,杜仲不但長于堅骨健筋,且能療老人小便余瀝,下體濕癢,健忘等癥,以下元得益,凡精血有虧者自能恢復。 性味 苦辛、微溫。 歸經 入肝、腎二經。 功效 補肝腎,續筋骨,通血脈,利關節,止痛安胎。 主治 腰痛胎漏崩帶,遺精,金瘡癰瘍,筋骨折斷疼痛等癥。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曰:續斷氣味苦微溫,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瘍,折跌,續筋骨。久服益氣力。 按語 續斷善理傷痛,既有補益肝腎之功,又長于通利血脈,補中有通,為老年跌仆損傷之要藥。 性味 苦酸平。 歸經 入肝、腎二經。 功效 生則破血行淤,熟則補肝腎,強筋骨。 主治 生用治經閉癥瘕,淋痛,尿血,癰腫及難產胞衣不下等癥。熟用治腰膝痹痛痿弱。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曰:牛膝氣味苦酸,主寒濕痹痿,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 按語 牛膝川產者專作宣通關節、活血調經之用,懷產(湖南懷慶)者兼有舒筋壯骨,暢利血氣之功。 性味 苦甘溫。 歸經 入肝、腎二經。 功效 補肝腎,強腰膝,除風濕。 主治 風寒濕痹,腰痛腳弱,老人便溺不節,女子帶下等癥。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曰:狗脊味苦平。主腰背強,機關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 按語 老人腎氣衰乏,肝血亦虛,狗脊既能強肝腎又可去風濕,堅筋骨,利俯仰,是老人腰背酸痛,關節不利,手足麻木常用之良藥。 性味 甘溫。 歸經 入心、二經。 功效 益氣補精,養心安神。 主治 頭暈目眩,耳鳴腳軟,心悸怔忡。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曰:靈芝味甘溫,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久服輕身不老。 按語 靈芝古有瑞草之稱,書云“食芝英壽等龜鶴”亦言過其實。靈芝主要功能在補養心神,治療神經衰弱之頭暈目眩、耳鳴腳軟、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確有良效。今亦有用于老年常見病,諸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膽固醇癥等。常用于腦病中有一定效果。 性味 酸咸溫。 歸經 入肺、腎二經。 功效 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止瀉澀精。 主治 咳嗽喘急,口渴,自汗盜汗,遺精,久瀉久痢等癥。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曰:五味子氣味酸溫,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按語 五味子味酸性溫,能斂肺氣以止久嗽,固腎精而止久泄,尚有止久汗、止久瀉等作用,五味具備。兼守五臟。近人用以降轉氨酶高之肝炎患者,頗驗。 性味 苦溫。 歸經 入心、腎二經。 功效 安神益智,散郁化痰,消癰腫。 主治 驚悸,健忘,咳嗽多痰,癰疽瘡腫及喉痹等癥。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曰:遠志氣味苦溫。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 按語 “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遠志引心下交于腎,故能安神寧志,療驚悸善忘,又能豁痰宣竅,是老年益智的一味佳品。 性味 辛溫。 歸經 入心、肝二經。 功效 辟穢開竅,宣氣逐痰,解毒殺蟲。 主治 癲狂,驚癇,痰厥昏迷,風寒濕痹,噤口毒痢。外敷癰疽疥癬。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曰:菖蒲氣味辛溫。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 按語 遠志長于安神,菖蒲善于開竅,遠志味苦引心火下歸腎宅,菖蒲味辛舉腎水上濟心靈。菖蒲香氣清冽,更能振發清陽,宣竅而聰耳目;開啟閉塞,醒腦而治昏昧。我們常以之與遠志同用,為老人增智之良藥。 性味 甘平。 歸經 入心、脾二經。 功效 補心脾,寧神止汗,潤燥通便。 主治 不寐,驚悸,健忘,體虛多汗,大便秘結等癥。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曰:柏子仁氣味甘平。主驚悸,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 按語 柏經冬而彌翠,得天地堅剛之性而生,其仁入心養神,入腎定志,為心腎神志失養之要藥。其氣清香,兼能悅脾;其質滋潤,又能潤腸通便。一長多能,堪為老年佳珍。 性味 甘咸寒。 歸經 入心、肝二經。 功效 清熱益陰,鎮心安神,墜痰定驚,明目解毒。 主治 煩熱消渴,驚癇喉痹,日赤翳障等癥。 文獻摘錄 《本草匯言》曰:珍珠鎮心,定志,安魂,解結毒,化惡瘡,收內潰破爛。 按語 心有虛熱,神氣浮越,珍珠味咸氣寒,既能解熱又能滋陰,兩擅其長。能養心柔肝,所以內定魂魄,外去障翳。久服潤肌澤膚,除面黔,有神彩。 性味 甘咸寒。 歸經 入腎、膀胱二經。 功效 利尿、滲濕、瀉相火。 主治 小便不利,痰飲,水腫脹滿,瀉痢,淋濁等癥。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口:澤瀉氣味甘寒。主風寒濕痹,養五臟,益氣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 按語 肥胖老人多有濕痰雍阻,濁氣蒙布,清空受蔽之象,癥見日昏耳饋、氣短力弱,澤瀉能令肥者健,功在消水。輕身蓋與減肥之意相當。 性味 甘微寒。 歸經 入脾、胃、肺三經。 功效 健脾補肺,清熱,滲濕。 主治 水腫腳氣,泄瀉,濕痹拘攣,腸癰,肺痿,肺癰等癥。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曰:薏苡仁氣味甘微寒,主筋急拘亦不可屈伸,久風濕痹,輕身益氣。 按語 苡仁味甘色白,稟金土之氣,濕行則脾健而身輕,氣清則肺治而氣益。近人用作抗結核、抗腫瘤藥物。又為食療佳品。 性味 甘淡平。 歸經 入心、肺、腎、脾、胃諸經。 功效 利水滲濕,補脾寧心。 主治 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停飲,淋濁,驚悸等癥。 文獻摘錄 《神農本草經》曰:茯苓氣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患、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養神。 按語 茯苓為補利兼優之品,更因味淡,長于餌食。茯苓離松根而生,得土氣豐厚,所以歸于脾經;茯神抱松根而生,得松之余氣,歸于心經。二味均能安神守臟、寧心攝魄、是老年七情不遂常用之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