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39、趙孟頫
趙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 前后赤壁賦 40、鮮于樞
鮮于樞,1246年-1302年,其書法成就最著。鮮于樞兼長楷書、行書、草書,尤以草書為最,與趙孟頫齊名。 鮮于樞 論草書帖 41、張雨
張雨,1283年-1350年,元代詩文家、詞曲家、書畫家、茅山派道士。舊名張澤之,又名張嗣真;字伯雨,號貞居之,又號句曲外史。錢塘(浙江杭州)人。張雨工書畫,其書法初學趙孟頫,后學懷素、張旭。字體楷草結合,俊爽清灑自成一格。存世書跡有《山居即事詩帖》、《登南峰卷》等。倪瓚在《題張貞居書卷》稱“貞居真人詩,人,字,畫,皆為本朝道品第一”。 張雨 七言律詩軸 42、楊維楨
楊維楨,1296年-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浙江諸暨市楓橋鎮全堂村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他的書法能將章草、隸書、行書的筆意熔于一爐,并加以發揮。書法骨里雄健,汪洋恣意。 楊維楨 七絕詩軸 楊維楨 晚節堂詩札 43、倪瓚
倪瓚,1301年-1374年,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號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倪瓚擅畫山水、墨竹,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 倪瓚書法真正做到了既“隱”且“逸”,其書既遒勁、精美,又率意、簡逸,后人多稱其為“倪高士”。 倪瓚 小楷江南春三首 【明】 44、宋克
宋克,1327年-1387年,字仲溫,在明代頗享盛名,與當時擅長書法的宋璲、宋廣合稱三宋。素工草隸深得鐘、王之法,筆精墨妙,風度翩翩。并工寫竹,雖寸岡尺塹,而千篁萬玉,雨疊煙生,蕭然無塵俗之氣。 宋克 章草急就章 45、祝允明
祝允明,1461年-1527年,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并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 祝允明 杜甫秋興 46、唐寅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唐寅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風格豐潤靈活,俊逸秀拔,代表作《落花詩冊》。 唐寅 落花詩冊 47、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字徵明。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后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徵明 行書七律詩軸 48、陳淳
陳淳,1483年-1544年,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道復,后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 少年作畫以元人為法,深受水墨寫意的影響。他的寫生畫,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自有疏斜歷亂之致。書工行草,圓潤清媚,率意縱筆,穩健老成,是晚明狂草大家。 ![]() 陳淳 杜甫秋興八首 49、王寵
王寵,1494年-1533年,明代書法家。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為明代中葉著名的書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傳世書跡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詩卷》等。 王寵 雜書貼 50、徐渭
徐渭,1521年-1593年,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與解縉、楊慎并稱“明代三大才子”。徐渭的書法和明代早期書壇沉悶的氣氛對比顯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長氣勢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難看懂,用筆狼藉,他對自己的書法極為喜歡,自己認為“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 徐渭 花卉圖卷題詩 51、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1636年,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其存世作品有《巖居圖》《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戲鴻堂帖》(刻帖)等。 董其昌 白羽扇賦軸 52、張瑞圖
張瑞圖,1570年-1644年,明代官員、書畫家。他以擅書名世,書法奇逸,峻峭勁利,筆勢生動,奇姿橫生,鐘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徑,為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與董其昌、邢侗、米萬鐘齊名,有“南張北董”之號;又擅山水畫,效法元代黃公望,蒼勁有勁,作品傳世極希。 張瑞圖 西園雅集 53、黃道周
黃道周,1585年-1646年,明末學者、書畫家。他被視為明代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他的行書和草書,行筆轉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有力量,又有姿態,是黃道周行草書的主調。他以隸書鋪毫和方折行筆,點畫多取隸意;字雖長,但強調向右上橫勢盤繞,讓點畫變得綿而密,雖略帶習氣,但奇崛剛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式語言,尤顯出其人剛直不阿的個性。 黃道周 舟次吳江詩冊 54、王鐸
王鐸,1592年-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書法作品有《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等,其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 王鐸 行書 55、倪元璐
倪元璐,1593年-1644年,書法靈秀神妙,行草尤極超逸,最得王右軍、顏魯公和蘇東坡三人翰墨之助, 用筆鋒棱四露中見蒼渾,并時雜有渴筆與濃墨相映成趣,結字奇側多變,書風奇偉,后人對他有“筆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勢足、意足、韻足”之“三足”的稱譽。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書風,創造了具有強烈個性的書法,與黃道周、王鐸鼎足而立,并稱“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并稱“晚明五大家”,成為明末書風的代表。 倪元璐 草書 56、陳洪綬
陳洪綬,1599年-1652年,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漢族,浙江紹興府諸暨縣楓橋陳家村(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人,其人物畫成就,人謂“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清代包世臣將陳洪綬的書法歸在“逸品上”,評曰:“楚調自歌,不謬風雅。 陳洪綬 五言聯 ![]() 陳洪綬 畫贊 【清】 57、傅山
傅山,1607年-1684年,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書出顏真卿,并總結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經驗。
58、朱耷
朱耷,1626年-1705年,號八大山人。其受歐陽詢的影響很深,后學董其昌的行書,又轉入黃庭堅的夸張開闊等,再尋魏晉人的書法氣質,終于參用隸書筆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朱耷 草書五言排律 59、金農
金農,1686年-1763年,揚州八怪之首。工于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并精于鑒別。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 金農 隸書七言聯 60、鄭板橋
鄭板橋,1693年-1765年,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鄭燮 行書軸 ![]() 鄭燮 草書 司空曙七絕 61、劉墉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劉墉 臨顏真卿送蔡明遠敘行草軸 62、王文治
王文治,1730年-1802年,清代官吏、詩人、書法家。工書法,以風韻勝。書學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 王文治 唐寅題畫詩 63、鄧石如
鄧石如,1743年-1805年,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遂工四體書,尤長于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鄧石如 隸書作太元傳 64、伊秉綬
伊秉綬,1754年-1815年,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 清代書法家,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故人又稱“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舉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后擢員外郎。在任期間,以“廉吏善政”著稱。伊秉綬喜繪畫、治印,亦有詩集傳世。工書,尤精篆隸,精秀古媚。其書超絕古格,使清季書法,放一異彩。隸書尤放縱飄逸,自成高古博大氣象,與鄧石如并稱大家。 伊秉綬 行書詩軸 ![]() 65、吳讓之
吳讓之,1799年-1870年,字熙載。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在書法方面成就最大的是篆書,其篆書汲取了鄧石如端莊、渾厚的風格,使之更加飄逸、舒展,柔中帶剛,法度嚴謹。 66、何紹基
何紹基,1799年-1873年,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有《惜道味齋經說》、《東洲草堂詩·文鈔》、《說文段注駁正》等著。 何紹基 隸書聯 67、趙之謙
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后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實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趙之謙 篆書聯 68、吳昌碩
吳昌碩,1844年-1927年,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亦創新貌。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主張“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富有金石氣。講求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鈐印等的疏密輕重,配合得宜。吳昌碩熱心提攜后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云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吳昌碩 篆書四條屏 |
|
來自: 昵稱41239917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