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之考 東岳雨石:公丕剛 ·撰文 夔是遠古黃帝時期的管理音樂的官員樂正,他德仁賢明,發明了樂器鼓。還有一種怪獸,它也叫“夔”,為惡煞形像,這個獸“夔”和賢明的人“夔”往往被混淆不清,筆者翻閱古藉考辯。 《尚書·虞書》載:“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讓于夔龍.帝曰.俞.往欽哉.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帝曰.龍.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 欽哉.” 《禮記·樂記第十九》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 《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通過《尚書·虞書》得知賢者夔乃是黃帝時期樂正,名夔龍,非是神奇動物。以上文夔,名夔龍,在受命于帝。夔龍就被訛化為龍類動物,是此來歷根源。古代有知識文化的人少,大多是老少口語傳承的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衍化了本來面目。 《山海經·大荒經》卻把夔當作了一種神奇動物,在此基礎上演變成龍的一種。在春秋周朝以前夔就成了木石精怪在世間流傳,魯哀公曾問孔子夔是一只足嗎?孔子是很明白夔一足的來歷。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獸夔本無名稱的一種水陸棲獸,此獸貌似現在的儒艮科海牛,老遠一望大魚鰭在一側面就像一只足。因其皮可以做鼓,被人夔利用制作了鼓這種革類樂器,它便有了名字,是以賢者人夔的名字命名為“夔”、或者“夔牛”。 獸夔的名聲廣為言傳,被飾以紋形美飾于古代金玉鼎簋器物;也成了龍生九種的一種,而真正的賢者夔,反爾被獸夔名掩遮了。 筆者認為是古人言傳至世間鄙俗人,他們不明白歷史,孤陋寡聞所至。就一訛傳訛,把真正的夔當成一只足的怪獸。更有好事者添加荒誕怪異色彩,遂成神奇怪異之獸,以此廣為流傳;只傳怪誕,不傳賢者。也許是世俗愛神奇之特性造成。 孔子深知夔之賢者,對魯哀解釋的很清楚,但是,還是沒給他清洗干凈。孔子在《國語·季桓子穿得羊》“木石之怪曰夔、蝄,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中也還是把夔作木石之怪。 由以上典籍考證,得出結論:夔之義有此正反兩面,異獸因賢者夔而得名在世彰顯;賢者夔因異獸名盛而蔽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