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感受到有一定的隱患的,畢竟大家應該都接到過非常“精準”的推銷騷擾電話。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個人隱私信息的確時刻面臨著被泄露的風險,但光憑我們一已之力也是不行的。還得國民、企業、國家三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建立起一個安全的網絡環境。 1.提高網絡安全防范意識: 國民網絡安全防范意識薄弱,是信息安全不斷受威脅的重要原因。目前,網民雖有一定的認知網絡安全知識,但卻沒能將其有效轉化為安全防范意識,更少落實在網絡行為上。以在中國普及程度極高的安卓手機為例,大量安卓應用在安裝前都要求讀取用戶的位置、短信等隱私,如不同意授權,則無法安裝。對于很多用戶而言,明明知道這些軟件并沒有必要知道這些隱私,且本意不想泄露隱私,但由于懷有僥幸心理,仍然同意軟件讀取自己的隱私。 2. 部署網絡安全管理設備:隨著數據不斷的增加,也將企業置于更大的數據泄露風險當中。就在過去的半年里發生了多起極其嚴重的安全事件,例如OpenSSL出現“心臟出血”安全漏洞、eBay數據大泄漏、GnuTLS的協議漏洞等。目前,已有一些企業部門開始使用安全基線和網絡安全管理設備,如UniNAC網絡準入控制、UniAccess終端安全管理等設備,用以及時檢測與發現網絡中的各種異常行為和安全威脅,從而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據Gartner公司預測,2016年40%的企業(以銀行、保險、醫藥、電信、金融和國防等行業為主)將積極地對至少10TB數據進行分析,以找出潛在的安全危險。 3. 國家應運用媒體、教育的方式提高廣大網民的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再者國家應加快完善我國網絡立法制度。法治是解決安全問題的制勝法寶。信息安全爭分奪秒,除了國家層面要推動制定國際信息安全規則,最大限度阻止信息侵害行為外。還應梳理信息化地方性法規規章、制度規范以及政策措施,清理或調整與網絡安全相悖的做法。推進依法行政,把信息化建設全面納入法制軌道,嚴格實行網絡產品安全審查制度,防堵安全漏洞。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要充分利用法治力量,推動信息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
|
來自: 昵稱11935121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