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現在成為了河南省的代名詞。但是河南絕不能包括整個中原,廣義上的中原也絕不僅僅只有一個河南。 中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但要搞懂中原的意思,看詩經是不行的。 所謂的中原,有三層意思,最狹義的,就是指的天下九州的中心豫州,大致就相當于今天的河南地區;往外延伸一層,周代以前的華夏民族聚居地都可以稱為中原,也就是九州之界;再往外延伸一層,對四周夷狄乃至外國番邦,中華就是中原。 而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其地界大致相當于如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以及安徽、江蘇、湖北、四川、內蒙、寧夏等部分地區,主要以黃河流域為主。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更是孕育偉大漢民族的搖籃!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中原中原意思是位居天下正中的原野,歷來是君權的象征以及天下的代稱,提到中原,就很容易想到一副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得中原者得天下,就充分說明了中原地帶的戰略意義。 很多人說中原就是河南省,這當然沒說錯,只是不夠完整。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傳統上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大概是今天的河南省全境,整體包括現在的河南省、山西省的東南部、河北省的南部、山東省的西南部、安徽省的北部、江蘇省的西北部等區域,這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九州荊州:在今天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陜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陜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中華文明浸透在大地的邊邊角角,每一個區域都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特色,所以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不能被一些別有居心的地域黑帶了節奏。向祖先致敬,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大禹治水之后,將了解的地理知識匯總,結合先人的“天下”概念,形成了初步的天下九州,首先先人的“天下”概念是什么: 《河圖括地象》云:地中央曰昆侖,昆侖東南,地方千里,名曰神州。 先人認為大地的中央是昆侖,昆侖以前是山: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 昆侖山后來被毀壞過,并傳說導致大洪水的天災產生與天柱的倒塌有關: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于是就變成了昆侖虛: 《山海經-海內西經》: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 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現在的九州就是大部分的中國。 古代中原,是以河南省為中心,包括周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山西東南部等廣大地區。如下圖 謝謝邀請!古代“逐鹿中原”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指現在的河南省。天下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豫州地處中原,河南省的簡稱。華夏文明起源河
大禹定九州,這九州分別是: 1、雍州:包括今陜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肅的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以及寧夏一帶地區。 2、冀州:包括陜西省全境,河北省西北部和河南省北部。 3、兗州:包括今河南省東部,山東省西部和河北省南部。 4、青州:包括以今山東省東部中心,東至渤海,西至泰山這片地區。 5、梁洲:包括今陜西省西部和四川全境。 6、豫州:包括今河南省西部和南部,山東省西部和安徽省北部。 7、徐州:包括今山東省東部和南部,以及江蘇省北部。 8、荊州:包括今湖南和貴州全境,兼之倆湖倆廣的一部分。 9、揚州:包括今浙江、江西、廣東、福建、海南和廣西六省全境,外加北到淮水地區。 素質三連:點贊關注轉發。謝謝大家了 中原分狹義和廣義。 狹義上的中原指的是河南,而廣義的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
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就出了四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也是在河南建都的,先后有夏、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足以見得河南是一塊風水寶地。 歷史上河南也是多災多難的地方,1959年的大饑荒,還有古代時候打仗的逃荒。河南人散落在現在的祖國各地,我們這里很多都是河南那邊跑過來的闖關東的,也可以說河南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繁榮。 天下九州九州是中國的別稱之一,最早來源于《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于是九州也成了古代中國的代言詞。歷史上將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稱呼為九州。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介紹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 九州這個地理范圍等同于漢地。五岳五鎮四瀆都在九州這個地理范圍內,九州這個地理范圍是在漢代確立。 “逐鹿中原”這里的中原指的是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流經今天的陜西、內蒙古自治區、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區。這個詞中的“中原”現在泛指整個中國,其中的“鹿”是獵物,代表著帝位、政權。 古人把中國分為九州,所以中國又稱為“九州”,對于天下九州,古代有著不同的說法,《尚書·禹貢》中記載天下九州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 、梁 、雍。 冀州 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陜西、河南、遼寧、天津、北京、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 兗州 在古代不特指某個地區,在今天的山東和河北的交界地帶。 青州 包括今天的部分山東半島以及河北部分地區。 徐州 今天的淮海地區,具體位置在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 揚州 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 荊州 今湖南、湖北二省全境。 豫州 因為初與九州的中心地區,又稱為“中州”,包括今天河南大部分地區。 梁州 今陜西、四川、云南、貴州部分地區。 雍州 今陜西、寧夏、青海、甘肅、新疆部分地區。 由于朝代的更替,行政區劃的變動,中國九州的范圍也在不停的變化,不過大體位置沒有較大的變更。 夏初王朝建立,為了便于治理,夏禹把天下分為九州,令九州牧鑄造了九鼎,分別象征著天下九州,并把九州的名山大川和奇異之物刻于九鼎之上,將九鼎立于夏王朝城都之內。就這樣九州就成了中國代名詞,象征著國家的繁榮昌盛。他們分別是指: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陜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陜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這就是天下九州的來源,至于逐鹿中原是指:夏朝建立把城都建立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中華五千年文明就是從這里開始的,是華夏民族的搖籃。因此,我們把這里稱為中原。 中原是指漢族的發祥地,最早是指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后來的含義擴大到河南全省,再后來擴大到整個黃河流域中下游,古書上常說的往往是這一含義,當異族入侵時,又指長城以南的漢地全部,九州是上古《禹貢》一書的說法,是指全中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冀州是指今河北,兗州是山東西部,青州是山東北部,徐州是江蘇北部、揚州是江蘇南部、江西、安徽、浙江、福建,荊州是湖北、湖南,豫州是河南,雍州是陜西和甘肅南部,梁州是陜西部分和四川全部,并不是當時的行政區劃,到了漢代才真正采用州的名稱作為監察區,形成兩漢十三部,魏晉以后成為正式行政區。 |
|
來自: 公司總裁 > 《地理史/地名/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