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國佛教界仍然在大量的流傳印順法師的著作,而著名的鳳凰網的佛教專欄,竟把印順法師稱為“玄奘以來第一人”,并有佛協副會長致辭紀念。真是讓人感嘆:“中國佛教界何時才能看清真相?” 有鑒于此, 特在本站批露印順法師的部份邪說!---清風 http://fo.ifeng.com/zhuanti/yinshunzuotan/ ![]()
印順法師否定文殊和普賢菩薩: “梵王為主,融攝舍利弗的德性,形成文殊師利。帝釋為主,融攝大目犍連的德性(23),成為普賢。人間、天上的二大脅侍,成為二大菩薩;二大脅侍間的釋迦佛,就成為毘盧遮那。 “文殊普賢與舍利弗目犍連:審細的研究起來,文殊與普賢,實為舍利弗與目犍連的理想化。” ——印順佛學著作集《妙雲集》下編之九《佛教史地考論》
印順法師否認有第七識 第八識 釋印順說:【佛教后期,發展為七識說,八識說,九識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哪里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印順《佛法概論》p.111)
印順法師否認十方世界都有佛 佛陀的理想化,十方化,實由於「釋尊的般涅槃,引起了佛弟子內心無比的懷念」。思慕懷念,日漸理想化,演化為十方世界有佛現在,多少可以安慰仰望佛陀的心情(《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法師說:大乘佛法是弟子們依自我意欲開顯出來的。 從「佛法」而發展到「大乘佛法」,主要的動力,是「佛涅槃以后,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大乘佛法」,是從「對佛的永恒懷念」而開顯出來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http://read./news/news_view.asp?newsid=79125 “釋尊入滅了,在‘佛弟子的永恒懷念中’,‘世間情深’,不能滿足于人間(涅槃了)的佛陀,依自我意欲而傾向于理想的佛陀,不過理想的程度是不一致的。……從不斷傳出的釋尊過去生中的本生事跡,歸納出成佛的大行──波羅蜜多……佛是福德、智慧都圓滿的,依因果律,一定是菩薩長期修集福慧的成果。所以菩薩修行,說一切有部以為要經三大阿僧祇劫……菩薩修行成佛的菩提道,無比的偉大,充分的表現出來;這才受到佛弟子的贊仰修學,形成‘大乘佛法’的洪流。”(《印度佛教思想史》)
邏輯混亂的印順法師: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但是佛說。 佛世,當然沒有後期的大乘經典,可以說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但菩薩道──修菩薩行,下度眾生,上求佛果的思想,應該存在,也就是大乘是佛說、是佛法。----摘自印順著作《大乘是佛說論》 旁白:各位看客,你沒看錯,上面那段話全文的標題的確是《大乘是佛說論》,你們恐怕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是的,印順法師的文章標題與內容,只能讓人覺得他完全邏輯混亂,他想證明《大乘是佛說》,但最重要的一句話卻竟然說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聯系到他說大乘經是弟子們開顯出來的。只能得出一個結論:印順法師認為佛在世時只說小乘佛法,而佛的弟子們卻能依自我意欲開顯大乘佛法,所以佛的弟子們也是佛,恐怕比佛還更有智慧,他們開顯的大乘經也是佛說!
印順法師對禪宗的污蔑! 禪者重自心體驗,憑一句「教外別傳」,「師心不師古」,對如來經教的本義,自己體驗的內容,也就越來越晦昧不明了!(《中國禪宗史》) 禪宗是“畸形的佛教”(《無諍之辯》) 禪宗是“自利急證精神的復活”(《無諍之辯》)
達摩以來禪師們的事跡,起初都是傳說 傳說是不免異說的:傳說者的意境(或派別)不同,傳說時就有所補充,或有所修正與減削。 傳說的多樣性,加上傳說者聯想而來的附會,或為了宗教目的而成立新說(也大抵是逐漸形成的),傳說更複雜了。 從傳說到記錄,古代的抄寫不易,流傳不易,後作者不一定抄錄前人,或故意改變前人的傳說。 古代禪者的傳記,是通過了傳說的。 佛法(禪)不但不是考據所能考據的,也不是理論所能說明的。 ----(《中國禪宗史》)
印順法師的邪說還有很多,請讀者看這個法師的著作時,一定要小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