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推送《戲說朋友圈》后,引來友圈朋友駐足觀望,偶有嗟嘆行文點到即止者,勃然乎意猶未盡,撩起的窺欲饑渴難耐,期盼推送深度解剖圖解,聊慰調侃之悵。奈何向來行文隨心所欲欠缺統籌考慮,加之素性頑劣固執使然,堅守內容陣地而錯失流量良機,深感憾負點贊熱情。 不想近來夜觀星象,驚覺社交網絡風云又起,積極昂揚基調下的追逐大比拼難掩驚慌神色,焦慮大甩賣隨處可見,今借此背景趣談點贊困境。 迷 途 樣式繁多的社交軟件大大增加了我們的生活厚度,以熟人社交為設計構想的微信模式,諸多功能極大提升了我們的社交體驗和交往方式。 根據騰訊最新的統計報告顯示,目前活躍的微信用戶達到了10億 ,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增長,可以想象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生態系統。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軌跡和記憶碎片皆在其中,看是雜亂無章,實則蘊藏著無盡的圖解奧秘。 我們在窺探信息碎片的同時,也霎時驚覺自身的信息漂移和情感流露,于是乎我們解鎖了點贊技能包,借此技能為自己的私人領地扎上防護的籬笆。 但我們又猛然發現,發自肺腑的點贊善意不經意間變成身不由己的群體認同,肆意點擊的從容之舉變成利益權衡的鐐銬鉗制。 于是,友圈生態再起波瀾:出于免除厚此薄彼的評價顧慮,不乏職業點贊之人,可謂勞心勞力;也有蟄伏不動暗中觀察者,免除管理勞累;更有甚者徹底關閉窗口,落得一身自在,倒也失去不少樂趣。踟躕不決已成囚徒困境,糾結徘徊已然玻璃之心,癥結何在? 玄 機 微信基于熟人社交的設計定位,在改變既往信息溝通的基礎上,配套設計出點贊評價功能,整合優化了以個體為節點的社交網絡。點贊評價功能背后體現的正是社會心理領域的印象管理需求,使用者借此途徑理解他人對自己的知覺與認知,并以此為依據創造出有利于我們的形象。 印象管理是自我調節的一個重要部分,作為自我認知的核心內容,滲透在個體與其他主體的社會交往過程中。對于未曾受過正式訓練的一般人而言,對自我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混沌的模糊認知上。 細究起來,“自我”既是主體又是客體的存在,基本可分為內心自我、他人自我和現實自我三個維度。三者完美契合當然是最理想的結果,但現實往往比理想骨感得多,三者偏離甚至錯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有內在自我是否恰當建構的原因(標準模板),也有信息傳遞扭曲的問題(符號系統),更有信息受體自主篩選的可能(好惡偏好)。 經驗客體的自我,目光隨著自我體驗的偏差不斷的游移徘徊,極力捕捉不同維度反饋過來的只言片語,不斷修飾自我呈現。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檢視內心自我的建構合理性,缺乏秉持對他人自我的寬容認識,又未能保留對現實自我的足夠定力。于是乎我們執拗的堅信內心自我的選擇,又無可奈何的陷入他人自我的群體泥沼,在自我纏繞的埋怨中迷失了現實自我。特別是在強調共性至上、圓通為主的文化土壤中,他人自我不斷的沖擊和動搖內心自我的堅守,以至于個體的自我體驗和情感表達皆在自我之外,個體的獨特性完全讓位于群體的寬容度。 由此你不難發現,本可隨意播撒的點贊善舉竟成利益權衡的踟躕困境,這其中固有心理安全防御的緣故,但更大的原因是無法消解的社交焦慮。 君不見從時間碎片的形成到知識膠囊的提出,及至“2000萬人假裝生活”和“80后中年危機”的話題泛起,或是《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元背后,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鮮活案例,無不挑動著世俗大眾緊繃的神經,鋪天蓋地都是“慢”、“拋棄”、“淘汰”的語調,隨處彌漫著焦慮情緒。世道之行本是諸多考驗,奈何時有妖人作祟,伺機搜刮智商稅,當此駁雜之際,社交焦慮作何排解? 破 局 社交生活本是繁復多變,科技手段的急速發展更增添了生活的樂趣,你我不覺間已成網絡節點,概莫能外,與其冷眼旁觀,不如熱情擁抱。我向來主張時刻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積極嘗試社交新浪潮下的應用體驗,通過豐富體驗更新認知結構。 當然,我也不贊同事無巨細的普惠善舉,畢竟是帶有個性標簽的意向符號,更可以有揚抑的導向意義。可怕的是當良善溫暖成為一種唾手可得的期待,不免蛻化成算無遺漏的關注負擔。 毋庸置疑,點贊是社交體驗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包,姑且拋開協助性和親密性的注目關注,在平行社交維度上的交互體驗中,當其扛起印象管理的大旗時,更像開掛了的BUG存在一般:它完全可以承載信息主體對客體信息的好惡偏向和情感疏密,也完全能夠體現信息主體的個性氣質和胸懷格局,更可以傳遞信息主體的認知態度和價值追求……如果假以評價技能相輔助,拿捏得當,雙驅互動,更有畫龍點睛之妙。 當然,以上所述的技能包僅僅只是初級解鎖版,只適合線性維度上的管理運用,在應對現已立體化的社交結構兼具層級劃分的人際關系上,基礎版的技能包大有捉襟見肘的窘迫。 按理說來,此處應該做個升級破解版的講解,以契合共享經濟的發展趨勢,彰顯大同共享的格局胸懷。然而免費的物件得來終不見可惜,當此焦慮彌漫之際,我也撒播一把焦慮情緒,普及推廣智商納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