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建筑風格 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筑。建筑的發展經歷了悠久的歷史長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也免不了讓人混淆。今天,小象就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帶大家梳理一下世界十大建筑風格。 一、古希臘建筑 古希臘被稱為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今天任何一個歐洲城市街頭目之所及的建筑物,盡是古希臘建的遺留。古希臘建筑采用的是梁柱結構,是一種橫向穩定體系,從上到下分成山墻面(屋頂)、柱式、基座。柱式有三種: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 多立克柱式:沒有多余修飾,簡潔陽剛;愛奧尼柱式:頂端有兩個漩渦狀,典雅高貴;科林斯柱式:頂端像個花籃,柱頭是用毛莨葉作裝飾,復雜華麗。 ▲多立克柱代表:帕特農神廟 ▲愛奧尼柱代表:雅典娜勝利神廟 ▲科林斯柱代表:宙斯神廟 古希臘的祭祀活動在室外,因此神廟注重外部空間,內部空間一般。柱廊使建筑有很強的雕塑感,柱式完全起承重結構作用,支撐著整個建筑。 二、古羅馬建筑 古希臘文明被古羅馬人繼續發揚光大。建筑中的柱式到了古羅馬時期,由古希臘的三種變成五種,比古希臘柱式多了塔斯干柱式和混合柱式,五種柱式比例較為接近,已經不再承重,逐漸演變成墻面上的裝飾,而券柱、疊柱的運用豐富了建筑形式。 ▲古羅馬斗獸場 早期的神廟形式為廊院式,神廟在中央,神廟的基座與古希臘有所不同。廟宇建在城市中,由于周圍建筑很多,所以摒棄圍廊式,改用前廊式。同時,羅馬人為西方建筑貢獻了“拱券“,拱券結構的出現使得建筑空間豐富,常見的三種拱券形式為:筒形拱、十字拱、穹窿。 ▲古羅馬萬神廟(穹窿) 三、哥特建筑 中世紀后期,哥特式建筑在法國逐漸興起,而后流傳到英國、德國、西班牙。哥特這一稱謂意思是“非理性的”,其主要特征是空間上長、窄、高,給人一種向上的動勢。 ▲米蘭大教堂 結構上,尖肋拱頂、飛扶壁,使得結構輕盈,尖十字拱的運用使得內部空間不等跨等高,節奏感強烈。飛扶壁平衡了側面推力,使側墻面可以開窗。集束柱使柱子到拱券的連接不被橫向打斷,增強豎向感。 ▲尖肋拱頂 ▲飛扶壁 ▲集束柱 立面上,兩圓心尖券、尖塔、三段式布局、玫瑰窗等,華麗麗的精細雕塑是常態。 ![]() ▲巴黎圣母院(三段式布局) ![]() ▲玫瑰窗 四、文藝復興建筑 經歷了漫長黑暗的中世紀,商業發達的佛羅倫薩地區率先進入了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建筑,簡單點說就是打著古希臘人文主義的旗號復興古羅馬建筑,追求古典柱式嚴謹的比例,平面構圖采用集中式,以圓為中心。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追求紀念性效果,在技術上沒有太大突破。 ![]() ▲佛羅倫薩主教堂 ![]() ▲圣彼得大教堂 五、巴洛克建筑 文藝復興之后,建筑設計進入了巴洛克時期。還巴洛克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 ▲ 羅馬耶穌教堂 與古典建筑的差異主要在于雖采用古典的構圖原則,但打破常規,立面上段山花、弧山花、雙壁柱等;壁畫喜歡玩弄透視,色彩鮮艷明亮,對比強烈,構圖動態劇烈,繪畫常常突破建筑面和體的界限。這種建筑極盡炫耀之能——大量曲面,華麗雄壯的內飾壁畫、厚重的大理石。 ![]() ▲ 圣卡羅教堂(穹頂內部) 六、洛可可建筑 進入18世紀,巴洛克極致的雄壯,逐漸又被法國宮廷的洛可可風潮代替。洛可可風格的出現,最初就是為了反“巴洛克”。它主要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樣式雕琢華麗、纖巧繁瑣。崇尚自然,喜用曲線造形,不對稱構圖,色彩柔和嬌麗,這讓它成為女性化的華麗代表。 ![]() ▲ 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 ![]() ▲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 六、新古典主義建筑 洛可可的纖細復雜發展到極致,緊接著人們開始反其道而行之,又一輪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簡潔優美的風潮開始了,這次稱之為“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對古希臘古羅馬的元素的再現比文藝復興時更為徹底,甚至也直接復制文藝復興風格,幾乎照搬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筑樣式及結構,但有并沒有恢復古希臘古羅的建筑立面彩畫。 ![]() ▲巴黎先賢祠 ▲巴黎凱旋門 七、Art deco 建筑 進入19世紀,歐洲迎來了工業文明,工業革命將世界帶入機械復制時代。在經歷了粗糙的量產復制,和過于強調精美手工的“新藝術”風格,歐洲終于在兩者之間找到了一條中間道路,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扇形、放射狀、幾何、人字紋,金色與黑色的搭配。 ![]() ▲克萊斯勒大樓 Art deco極重裝飾,但又反對單純手工藝的傾向,主張機械化的美。在Art deco中,你可以看到大量的直線、對稱和幾何圖形的構成,以及使用了當時的新材料,使其能適應如此體量的摩天大樓,并讓他們看起來具有古典紀念碑式的美感。 ![]() ▲帝國大廈 八、現代主義建筑 現代主義了的構想形成于20世紀初期,但并未被廣泛接受。但到50~60年代,現代主義的方盒子瞬間成為世界建筑界的主導。戰后,如何在短時間內解決人們的住房問題成了建筑師們首要任務。以功能為主導,以預制件的形式快速建造房屋的特性,讓現代主義建筑成為20世紀中葉之后的主流建筑形式。 ![]() ▲包豪斯校舍 ![]() ▲馬賽公寓 九、后現代主義建筑 “后現代建筑”是指現代以后的各流派的建筑總稱。所以包含了多種風格的建筑。對于什么是后現代主義,什么是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主要特征,人們并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筑師斯特恩提出后現代主義建筑有三個特征:采用裝飾;具有象征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 ▲跳舞的房子,荷蘭 ![]() ▲堪薩斯市公共圖書館,美國 十、解構主義建筑 解構主義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開始的后現代建筑的發展。它的特別之處為破碎的想法,非線性設計的過程, 有興趣在結構的表面或和明顯非歐幾里得幾何上花點功夫,形成在建筑學設計原則的變形與移位,試圖建立關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 ▲巴黎拉維萊特公園 ![]() ▲比爾巴鄂古根漢姆博物館 所有藝術和設計風格都伴隨著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及社會變革。由古埃及、古希臘的樸實到哥特時期對審美的畸變,再經由文藝復興的撥亂反正到洛可可的浮華,接著由新古典主義的反思到現代主義的簡潔,建筑風格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輪回。大家是不是對“建筑風格”更加一目了然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