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周敦頤(1017-1073)世稱“濂溪先生”“周子”,是宋明理學開山鼻祖,今年恰逢其誕辰1000周年。 周敦頤在世之時,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骨。但沒多少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珦(字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并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的門下,后來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 至南宋,周敦頤聲名振起,學者胡宏等人開始對濂溪之學倍加推崇。起到關鍵作用的是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他對周敦頤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通書》作注。南宋“東南三賢”之一張栻更稱他為“道學宗主”。 于是周敦頤盛名一時天下傳頌。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宋寧宗賜周敦頤謚號為“元”,因此周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宋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的哲學思想具有劃時代意義。由他的哲學思想發展而成的理學,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七百年不動搖的官學。但是,他的著述甚少,一輩子留給后人的主要著作有:《通書》2832字、《太極圖說》249字、《養心亭說》140字、《愛蓮說》119字、《拙賦》65字(含序)、若干詩詞書信等,共計6000余字。 名傳后世的《愛蓮說》中,周敦頤以蓮花喻君子的人格,成為后人此類譬喻的楷模,有開山的意義。以蓮花喻君子并側重于“出淤泥而不染”,是強調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于君子來說,環境可以不如意,但人格必須高尚。文中幾種花的比較,實際上是幾種不同人格、不同價值取向的比較。人生在世,不能被物欲所遮蔽,應該有一片精神上的凈土,有一處精神上的美好家園。這種標舉,在今天依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拙賦》作于永州任上,全篇只有40字,加上序25字,總共65字,可以稱得上一篇“微博體”的超級短文。但這篇短文,卻集中地體現了周敦頤的政治思想與理念。周敦頤奉行和向往的是“上下安順,風清弊絕”的和諧景象。風清主要是指官場風清氣正。官場風氣清正了,各種弊端才能得到抑制、減少。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端正官場風氣,提倡“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反對一切華而不實、投機取巧的行為。他寫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要崇拙而去巧,頌拙而恥巧,以期形成一種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 由于這篇短文意義重大,后人為紀念周敦頤,在永州通判廳的后面建立“拙堂”,將《拙賦》刻于堂中石碑之上。 《太極圖說》就更加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了。《宋史》的評價是:“(周敦頤)博學力行,著《太極圖》,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又著《通書》四十篇,發明太極之蘊……其言約而道大,文質而義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學者也。” 《太極圖說》的突出貢獻是“三論”: (一)宇宙論:《太極圖說》是一個言簡意賅的宇宙發生發展論綱。全文僅249字,卻被奉為“宋理學之宗祖”。因為它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地、完整地論述宇宙發生、發展的著作,對而后來儒家學說的更新與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太極圖說》將宇宙演化過程歸納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無極而生太極”;第二階段:從“太極”到“陰陽”;第三階段:從“陰陽”到“五行”;第四階段:從“五行”的運動到“萬物化生”。綜上所述,周敦頤的宇宙發生論,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個公式: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天地萬物。 (二)動靜論:在談到動靜問題時,《太極圖說》較好地解決了陽動與陰靜的關系。周敦頤把這種關系概括為四句話:“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在周敦頤看來,陽動與陰靜,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而且還相互轉化。靜止中有運動,運動中有靜止。這便是萬物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的基本規律。1000年前的周敦頤就能如此精辟地闡釋“運動與靜止”這一哲學命題,確屬可貴。 (三)人生論:《太極圖說》的目的在于把宇宙論和人生論結合起來。關于“人生論”,周敦頤概括為四條:人,萬物之一也(人也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產物之一);萬物中,人最靈而善惡分(人是稟陰陽五行之靈秀而成,具有思維能力,更有萬物不備的善惡觀);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突出人的特別之處在于道德品性,并以此作為立“人極”的標志,從而強調人當以“中正仁義”作為人生準則,以“主靜無欲”的方法進行修養);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太極圖說》的最后,周敦頤強調唯有對大“道”有真切體認的人才享有最寶貴的財富。這是一種因自我生命之原發舒展獲得的充實和快樂,是對生命本質的徹悟。 周敦頤不但廉潔為官,而且廉潔治家。他曾自詩云:“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他崇信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至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盡管自身并不富裕,但還把自己的積蓄絕大部分用來幫助故里宗親。 他經常告誡家人:錢財身外物,夠用即可;房舍遮風雨,夠住就行。正是周敦頤的清廉治家,從嚴教子,他教育的兩個兒子都高中進士,長子官至司封郎中,次子為徵猷閣待制。 根據周敦頤治家思想總結出的《周氏家訓》基本內容皆為弘揚清、正、和之精神,其中的“規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愛幼”以及“出仕為宦,官清吏瘦;攝職從政,報國為民”等,皆體現了“愛蓮”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歷代后人,使后人中為民者“積德、行善、慈愛”;為官者“興農事、重教化、救良民”。 總之,在學問上,他是宋代理學的開山人;在文章上,他寫出了《通書》《太極圖說》等驚世之作;在教育上,他是理學奠基者“二程”的導師;在能力上,他初出茅廬,就令“老吏弗能如”;在品格上,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崇拙而恥巧;在仕途上,他“盡心職事,洗冤澤物為己任”;在清廉上,他“服御一敝篋”,官清贏得夢魂安;在治家上,他清正淡泊…… 他,就是周敦頤!人格的楷模,廉吏的榜樣。
|
|